屌丝出身:刘光第与官二代一起参与戊戌变法

1898年9月28日,京城的菜市口人头攒动,这里是清朝的刑场,谭嗣同、杨深秀、杨锐、林旭、康广仁、刘光第被执行死刑,史称“戊戌六君子” 。这场杀戮,缘于不久前的维新变法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官二代,其父谭继洵曾任湖北巡抚 。他善于写作,思想激进,热衷变革,与唐才常、陈宝箴等新式人物友好 。
杨深秀,山西闻喜县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授山东道监察御史 。他与康有为关系友善,康曾为其代笔,当时政治地位在康有为之上 。杨锐,张之洞的嫡系,张之洞在任两广总督时,召其做幕僚,后由追随其到湖广总督的幕府,光绪十五年(1889年)考授内阁中书,留京供职 。林旭,福建侯官人,官僚世家,娶清代重臣沈葆桢孙女为妻,曾入张元济创办的“通艺学堂”学习西学,参与建立闽学会,与康有为组织保国会 。康广仁,康有为胞弟,此人善于谋事,曾策划联络英国,废除八股,改变生童岁科各试,策动袁世凯包围颐和园 。由于其留存资料较少,其名声被其兄所掩盖,甚是惋惜 。
从“六君子”的身世背景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已居高位的杨深秀,官二代谭嗣同、林旭,张之洞的嫡系杨锐,“带头大哥”康有为的胞弟康广仁 。那么刘光第何许人也?他既非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而是典型的屌丝,京城一小公务员,做了十年的刑部主事(闲职)没有补得实缺 。他为什么要积极参与变法呢?刘光第,字裴村,四川富顺人,原籍福建武平县,生于1859年,卒于1898年,享年39岁 。他是个勤恳但不得志的官员,据《清史稿》载,他“治事精严,因谳狱忤长官,遂退而闭户勤学,绝迹不诣署 。”直至1898年,蒙光绪召见,赏赐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 。刘光第在京师十余年的岁月里,历经沧桑,个人对仕途从渴望到绝望,再到最后一搏,反映了一个传统士大夫走向改革之路的艰难历程 。要想了解一个人物,最好的材料莫过于日记和书信 。幸运的是,刘光第留存有54函书信,这54封信起自1888年5月15日,至于1898年1月24日,均为刘光第写给刘举臣家族成员的,他在京城之困顿、彷徨、不如意,以及戊戌变法前的心态都流露其中 。
穷困潦倒的小京官
刘光第出生在四川富顺县赵化镇,世代贫穷,从小母亲就教导他,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 。要读书,才能做官,“光第”也是取光耀门第之意 。母亲病重,亲戚劝让光第学习经商补贴家用,遭到母亲的拒绝,以致卖掉房子供其读书 。刘光第也非常争气,在1883年(24岁)考中进士,授刑部主事,但后因母亲病逝,丁忧在家,再加上家贫,实在无力做京官(薪俸薄,应酬多,用度大),直到1888年,在族人刘举臣每年银二百两的资助下,刘光第才赴京就任 。居京期间,刘光第生活穷困潦倒,他抱怨工资低:“六七两月印结无几(六月七两,七月四两),好得五月尚好,不然几至断菜 。”(《刘光第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201页)又说办公地点离住宅区远,所经道路尘土多,臭气重:“盖到署回转,足有十二里路,同乡京官咸劝不宜省费,恐致病症(臭气之熏蒸,灰土之呛人,实在不好闻得) 。而无奈目前止此力量,但于雨大路太烂时,偶一坐车而已 。”清朝时期,京城道路的破败不堪屡遭人抱怨,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京城面貌全不一样 。如此生活境遇,他在给族人刘举臣的信中说,只能过得十分俭省,希望能早日补得实缺才行 。
做了十年的京官,到了1898年,他在给族弟刘庆堂的信中还抱怨京城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而工资却不涨,他说京中银价跌减,而百物腾踊 。去年如果不是弟弟送钱进行接济,是难以熬过去的,今天只有分外俭省,才能支持 。他渴望补得实缺,“如下半年能补缺,则能多得俸银六十金(半俸只六十金),加以县中公款百廿余金,或可勉强撑拄下去矣 。” (281页)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下半年不能补缺,刘光第将无力维持在京的生活 。对他来说,只有放手一搏,否则只能返乡另谋它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