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蜀汉皇帝刘禅是真的扶不起的阿斗?

三国时蜀汉为何不置史官
历代研究三国历史的学者中,向者不乏有“蜀汉不置史官”之说,论者盖源于陈寿的《三国志.蜀后主评传》中的一段评语:“…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 。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寿据此以批评诸葛亮虽长于政务,但在著史事上还是做得不周到 。
于是刘知几就跳出来反驳陈寿了,他在《史通.曲笔》里举了陈志中“史官言景星见”的例子,还有诸如“黄气见于种归,群鸟堕于江水;益州言无宰相气”等文字记载,煌煌然反驳陈寿之评不确,并认为寿之所以这么说,“盖由父辱受髡,故加兹谤议者也 。”平心而论,刘知几考据功夫那是一等一的,后世反驳寿之论者多采用其论述 。但是其轻率下的结论,又有点想当然耳 。
且刘知几引述陈寿评语又与今日我们所见有别 。他在《史通.曲笔》是这么说的,“陈氏《国志?刘后主传》云:蜀无史职,故灾祥靡闻” 。哲不知刘知几当时所见《国志?刘后主传》和我们现今看到的这个版本是否不同,待有识之士考据 。以现有材料看,哲推断刘知几存在误读的可能,他引述的不是陈寿原话,是经他自己加工的语言 。陈寿并没有明确说过“蜀无史职”的话,而刘知几却在《史通.曲笔》里活生生把它给“坐实”了 。后世之人又将刘知几“先入为主的判词”奉为了真理,皆以为“蜀汉不置史官”是出自陈寿之意,故又跟着刘郎误读 。
网络配图
然哲以为,陈寿轻率评刘后主之言;刘知几误读评语,且讥讽陈寿有报私之怨、曲笔之心;后人复以刘知几“坐实”陈寿之言,据此而传习“蜀汉不置史官”之说;三者连环错,皆误也 。
遍搜典籍,言蜀汉“国不置史,注记无官”之说,在三国同时代的记载中几无 。虽北史中有“孔明在蜀,不以史官留意,是以久而受讥 。”(北史卷四十,列传第二十八),然此论属后出,也无非是以讹传讹 。始作俑者,唯寿也 。
然寿之评刘后主之论,失之确凿,后人即有非议 。针对陈寿评后主“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 。婓松之则认为,“赦不妄下”,诚为可称,至於“年名不易”,犹所未达 。案建武、建安之号,皆久而不改,未闻前史以为美谈 。意思是说,“赦不妄下”论有所据;然“年名不易”未闻历史上有据此以为美谈的 。且认为寿之评是自相抵牾,他提出后主的“建武、建安之号,皆久而不改”,延熙之号,更是超过了二十多年未改 。为何又有“兹制渐亏”之论呢,可谓是同一件事情得出了相反的两个评论 。
就寿评刘后主“继位则改元,有违古义”之说,哲以为也有评论过于绝伐之惑 。考古之帝皇继位事,当年改元者也不乏其人 。如北宋末年,宋高宗赵构即位于建康,借口以慰民望,即以靖康二年五月为建康元年 。其他诸如唐玄宗加尊号为开元神武皇帝 。于是年十二月就改元为“开元”也记载在史,未闻后人对此有何异说 。且国家在非常时期,行权宜之计也未尝不可 。刘备死,托孤于诸葛亮 。以亮务实之作风,为安民心,定国家根本,绝”管叔”之流言,避周公之嫌,于当年改元,也是事所必至,理所当然 。奈何寿“以古而非今”,以此责备诸葛亮考虑欠周呢 。哲以为,“犹有未周焉者,非亮也,实寿耳” 。
再者,言及寿评“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之句 。哲观之,寿此论又有自相抵牾、以偏概全之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