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之年是多少岁广州市2022年最低工资标准 桑榆之年是多少岁 桑榆是老人的代称吗

时间的脚步刚刚迈过2021年的门槛,收到刘玉全老师的微信祝福,刘老师借用日本佛学大师松原泰道的话与我共勉:“人生是从50岁开始的,50岁前,我们在打基础;50岁以后,才是实现自我、创造自我最有价值的阶段” 。

桑榆之年是多少岁广州市2022年最低工资标准 桑榆之年是多少岁 桑榆是老人的代称吗

文章插图
刘老师是从退休后开始创作的,先后出版了《大清留美幼童转》和《康有为风云录》等数部鸿著 。六十多岁的一个老人,花甲从文,以桑榆之年御笔筑梦,一直以来都是我很推崇和尊敬的一位前辈和朋友 。不知道刘老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看到这句话的,是否这句话也曾经是他以暮年之躯,毅然站上写作起跑线的自勉和精神指引 。
我是在年过不惑才操起笔的 。半生已过乏善可陈,生活好像一壶三十度的温吞水,要热不热,要凉不凉,含到嘴里寡淡无味,余生岁月似乎要在庸碌无为中,强作欢颜的消磨下去,有一天却突发奇想,要将自己半生时光里的浅薄体验记录下来,就这样提笔写了起来 。一路踉踉跄跄走来,一头撞进了既往熟悉世界旁边的侧门,打开在面前的新天地瑰丽而又陌生,壮怀的同时,总有自我怀疑的冷水迎头泼下 。刘老师的勉励确如一支利箭,直射入了我脆弱神经的核心,在我时常梦寐惊醒间,深重否定自我的脓疮上,敷上了一张膏药 。
民间传统中认为“人过四十不学艺”,大概是人们都觉得人生像一只小蚂蚁爬大树,上升的过程中总不免遇到很多分叉,也许是确信某个分叉能通向高枝,也许只是命运无奈的安排,人就选择了其中一支 。继续爬下去,有人却发现自己所选择的,横斜着伸向了自己并不喜欢的方向,如果他还年轻,尽可以重新回到最初分叉的地方,再次选择更中意的那支,然而很多人走的太久了,当发觉走错了路时已经太晚,打量一下青春不在的尊容,马瘦毛长的样子,心有不甘也只有硬着头皮走下去 。这就是很多人的人生,也是我信心不足或者沉溺于舒适区时,为自己寻找的借口 。
然而人生中总有勇士,敢于直视自己的内心,坚定地选择在生命的沼泽里,百折不挠的寻找方向 。他的迷失和自我救赎只属于他自己,旁人无法效仿,但他的不屈和找不到人生的意义誓不罢休的精神,每每为人动容,并激励着我去效仿和砥砺前行 。
耳朵听出老茧的典故不必说了,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洵,在两个儿子成人后,依然文采黯淡,待到他写出《六国论》名动天下时,已经步了儿子的后尘;姜尚垂钓于渭水之滨,遇到文王时已经八十岁了,难于想象他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时,远远看见帝王的车架卷起漫天的尘土,疾驰而过的心情 。
这就是古希腊神话里,推石上山的西齐佛斯,成为人心中偶像的原因,明知推上山的石头晚上还会滚落下来,依然选择继续向着心中的圣殿艰难跋涉 。每一个我们都有自己的宿命,都有自己反复也无法推到山顶的巨石,坦率的承认,我们都有心灰意冷的时刻,然而毕竟最后我们再一次选择了迈步向前 。
然而我们这样艰难的迈步终究是为了什么呢?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也许是因为只有迈步我们才真正走向人生,才有可能真正拥有人生 。
桑榆之年是多少岁广州市2022年最低工资标准 桑榆之年是多少岁 桑榆是老人的代称吗

文章插图
“人生是从五十岁开始的”,这话像是大器晚成的意思,但是大器一定要晚成吗?有很多人十几、二十岁已经站在了同时代人的队首,而另一些人穷其一生,即使在晚年有所成就,而其所称于人之“器”,也未必比前者大到哪里去——大器晚成更像是对后者人生的概括,而非是必然规律的总结 。胸怀梦想,年少得志,可能走得更远,虚度壮年的时光,在人生的下半程才开始发力,总有点亡羊补牢的意思 。虽然时犹未晚,总比任凭羊丢下去好,但是毕竟要说说羊为什么丢了呢?
个人的际遇和曾经受到的教育,都曾使年少的我们不得不将关注点,更多放在生存和生活上,精神世界的圆满也就无暇顾及 。时代的列车飞速运行,快步追赶时刻表,再不济也要在经济舱占据一席之地,只有这样才可能,至少于同龄人中居于中位 。在这样的焦虑驱使下,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的追问,也就成了顾影自怜的矫情,待到能够放下偏离主流的焦虑,安稳的看人群奔涌,依然清楚地知道心之所向,生命已经从手心滑落过半 。这也就是松原泰道说“人生是从50岁开始的,50岁前,我们在打基础;50岁以后,才是实现自我、创造自我最有价值的阶段”的真实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