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的历史评价

玄奘是研究中国传统佛教成就最大的学者之一 , 又是继承印度正统佛教学说的集大成者 。他不顾艰难困苦 , 万里迢迢去天竺寻求佛法 , 搜集到大量的佛教典籍 , 进行翻译和讲说 , 同时撰写《大唐西域记》 , 不仅深远地影

响了东亚文化(包括中国文化、韩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发展 , 同时也为东亚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打下了基础 。
在中国译经史上 , 玄奘结束了一个旧时代 , 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 中外翻译家对于译经各有贡献 , 但从总体上说 , 玄奘的成就都在他们之上 。印度佛学从弥勒、无著、世亲 , 次第相承 , 直到陈那、护法、戒贤等人 , 已定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五科 。玄奘的翻译工作 , 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 , 无疑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作用 。
综合评价
真诚学习
玄奘法师自出家以后 , 在各地参访学习佛教大小乘教典 。由于当时传入中国的经典有限 , 很不完备 , 众师解说不同 , 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 , 于是为了“一睹明法了义真文” , 以求得佛教真理 , 决心西行求法 , 虽未得唐太宗批准 , 仍偷渡出境 , 冒险寻求真理 。
不顾安危
在西行路上 , 备经艰难险阻 , 走过八百里大沙漠的行程 , 情况是“上无飞鸟 , 下无走兽 , 四顾茫茫 , 人马俱绝” 。有时忍饥挨饿 , 有时盗贼威胁 , 但法师志向坚定 , 誓言:“不求得大法 , 誓不东归一步 。”这种为法忘我、不怕牺牲的精神 , 体现了大乘菩萨“难行能行 , 难忍能忍”的行愿 。
苛求真理
法师西行 , 历经50余国 , 向各国佛教学者学习大小乘经典 , 还有因明、声明乃至婆罗门教典籍 。在那烂陀寺依止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中论》、《百论》等 , 被选为深通三藏的十德之一 。法师通达内外、大小、空有教义 , 并能会通融合、登峰造极 。
建正法幢
法师为破斥外道邪说 , 捍卫真理 , 写出《制恶见论》;为融合般若瑜伽 , 建立中道观 , 息灭空有之诤 , 写出《会中论》 。在戒日王召开的曲女城佛学辩论大会上 , 立“真唯识量” , 无人能破 , 一时名震五印 , 万人景仰 , 被大乘人尊为“大乘天”、小乘人尊为“解脱天”;又应请参加无遮大会 , 受到帝王、宰官、僧俗群众的尊崇 。
热爱故国
在西行的道路上 , 被高昌王阻留 , 毫不动摇 , 绝食三日 , 以死明志 ,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骨气 。回国以后 , 撰成《大唐西域记》12卷 , 备载唐代西北边境至印度的疆域、山川、物产、风俗、政事和大量佛教故事和史迹 , 成为后人研究西域和印度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等问题的珍贵文献 。还把印度的天文、历算、医学、因明乃至制石蜜技术等介绍传入到中国 , 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 , 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 , 其爱国精神和巨大贡献 , 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
【玄奘西行的历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