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坡缢死的是侍女,杨贵妃远走日本渡晚年

从陕西省汉中市翻越秦岭到古都长安 , 曾有数条古道 , 而傥骆古道 , 曾替大唐皇室隐瞒了一个不能言说的秘密 , 成为永难破解的千古之谜 。千年后的今天 , 还被人津津乐道 。
这条古道隐藏着杨贵妃的生死之谜 。杨贵妃 , 唐玄宗的宠妃 , 名杨玉环 , 号太真 , 天生丽质 , 姿质丰艳 , 被誉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白居易《长恨歌》形容她“天生丽质难自弃 , 一朝选在帝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 , 六宫粉黛无颜色 。”李白的《清平调》则说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古今宫闱秘记》卷三“玄宗对后宫人说‘朕得杨贵妃 , 如得至宝也’” 。杨贵妃得到唐玄宗异乎寻常的宠幸 。
天宝十五年(756) , 安禄山发动叛乱 , 杨玉环随李隆基流亡蜀中 , 途经马嵬驿 , 军队哗变 , 逼玄宗诛杨国忠 , 赐杨贵妃自尽 。在爱江山还是爱美人之间 , 一个统治大唐帝国40余年的天子 , 最终却没有能力保住一个爱妃的生命 。六月十四日 , 杨玉环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 , 香消玉殒 。杜甫有《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 , 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 , 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 , 江花江草岂终极!”
网络配图
另一个历史版本是 , 当年的杨贵妃未死 , 是宦官高力士密换宫女替死 。杨贵妃被调包后 , 从傥骆道入汉中 , 再沿汉江水路入长江到达扬州 , 最后飘洋过海去了日本 。这就是历史的诡秘之处 。
诗人白居易于周至做都尉时 , 曾一度详细考察了杨贵妃之死 , 写下不朽的爱情诗篇《长恨歌》 。歌中描述“马嵬坡下泥土中 , 不见玉颜空死处”等诗句证明杨贵妃沿傥骆道逃走 , 东渡日本安享晚年 。
近代学者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 。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 , 盖另有所长 。如果以“长恨”为篇名 , 写至马嵬已足够了 , 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职是之由 , 俞先生认为 , 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 。当时六军哗变 , 贵妃被劫 , 钗钿委地 , 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 , 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之诏旨 , 当时决不会有 。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 , 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 。白居易《长恨歌》说唐玄宗回銮后要为杨贵妃改葬 , 结果是“马嵬坡下泥中土 , 不见玉颜空死处” , 连尸骨都找不到 , 这就更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 。
网络配图
值得注意的是 , 陈鸿作《长恨歌传》时 , 唯恐后人不明 , 特为点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 。”而“世所不闻”者 , 今传有《长恨歌》 , 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未死 。
白居易写《长恨歌》毕竟离马嵬坡事变的发生只有50年 , 因为时间的接近 , 作者一来可以得到真实的素材 , 二来又不可能将实情一一写出 , 所以在《长恨歌》里“忽闻海上有仙山 , 山在虚无飘渺间”、“钿合金钗寄将去 , 钗留一股合一扇”等等 。唐玄宗出长安 , 过马嵬 , 走的是蜀道之一的褒斜道 , 《明皇别录》载:“明皇既幸蜀 , 西南行 , 初入斜谷……”皇帝奔向西南 , 暗中留下的贵妃绝不能追随其后 , 退回长安更不可能 , 惟一一条道路就是直接南行 , 进傥骆道 , 逃生于南方 。傥骆道的骆口驿与马嵬坡极近 , 在一条线上 , 彼此可遥遥相望 , 由此 , 杨贵妃走傥骆道的时间当在德、僖二宗之前 , 她是行走于这条蜀道的唐皇室第一人 。“魂断马嵬春讯远” , 这一远竟远出了国界 , 远到了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