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何失败刘邦缘何成功得天下成不解之谜!

项羽为何失败、刘邦缘何成功,是一个不解之谜 。不仅项羽不清楚,刘邦也不明白 。
刘邦当上皇帝后,曾就此向列侯、诸将发问,并要求他们不要隐瞒,如实讲述 。高起、王陵二人回答:“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
这段话首先比较了刘邦和项羽的个人教养:刘邦不尊重人,项羽仁义爱人 。关于刘邦的素质,《史记》中有很多负面的记载 。比如,司马迁就直言刘邦“好酒及色” 。对于投奔他的儒者,刘邦动辄解其儒冠,小便于其中 。有一次,周昌奏事,打扰了刘邦和戚姬的宴饮 。刘邦起身追打周昌,还骑在周昌脖子上 。这些都是“慢而侮人”的表现 。
网络配图
但高起、王陵认为,在争天下的过程中,个人教养其实没什么大用,重点在于能否分配利益 。即便刘邦态度再恶劣,只要他愿意“与天下同利”,愿意给予追随者政治权益和经济利益,就能获得拥护 。这是刘邦获得天下的关键所在 。
高起、王陵的回答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选择,即以私有财产为重要追求 。刘邦当上皇帝几年后,在未央前殿为父亲祝寿,席间问道:“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刘邦寒微时,其父以刘邦兄长之勤奋来教训刘邦之无赖 。这件事一直让刘邦耿耿于怀,故而在父亲的寿辰宴会上旧事重提,让父亲比较一下自己和哥哥的产业究竟谁更多 。
这种后进者逆袭的快感,让群臣受到感染,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可是,在这场逆袭的狂欢中,刘邦似乎忘记了自己皇帝的身份,而如平民一般计较起产业的多寡 。在刘邦的世界中,似乎始终未走出平民的精神状态 。天下之于他,不过是一种大的产业而已 。
刘邦曾经去过咸阳服徭役,并亲眼见到了秦始皇,还感慨一句“大丈夫当如此也” 。皇帝排场的盛大与自己服役的卑微形成了强烈对比,由此激发了刘邦的权力欲望 。陈胜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喊出了无数个刘邦内心对富贵的渴求 。在这个意义上,陈胜是失败了的刘邦,刘邦是成功了的陈胜 。
汇聚到刘邦身边的众人,大多数社会身份也比较低下 。清人赵翼对汉初诸臣的社会出身有过概括,除了张良为六国旧贵族、张苍为秦御史之外,其他人社会地位都不高 。例如,萧何为沛县吏掾,曹参为狱掾,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为白徒,樊哙为屠狗者,周勃为给办丧事者,灌婴为贩缯者,娄敬为挽车者……赵翼称他们为“亡命无赖之徒” 。
所谓“亡命”指的是从户籍中脱离出来,“亡命无赖之徒”为反体制的存在 。商鞅变法以来,秦将民众按“什伍之制”编入国家户籍,户口成为赋税征收、兵员征发的依据 。为扩大赋税征收的基数,秦制规定一家不能有两个成年男子,否则赋税加倍 。这一政策将大家庭拆分为若干小家庭,由此确立了以小家庭为所有者的财产制度 。这一制度成为私有财产观念的成长沃土,成为促使个人追求财富和权力的动力 。
网络配图
刘邦等“亡命无赖之徒”,在乱世之际由社会边缘人物一举成为时代的主角,其内在动力即在于此 。但相较于项羽,刘邦显然更了解“亡命无赖之徒”的心理欲求,因而能以积极分配利益的方式予以团结 。这是刘邦战胜项羽、获得天下的关键所在 。
为庞大帝国灌注灵魂:求富贵转化为求太平世
随着“亡命无赖之徒”创造出“布衣将相之局”,一场新的危机悄无声息地到来 。它较之于秦代的统治危机显得不动声色,却更为严峻,甚至危及中华古代文明的存在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