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后主刘禅真的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吗?

蜀汉后主刘禅其实是一个被严重误解的人物 。一句“此乐间,不思蜀”的自保之语,将他似乎忘却国耻家仇、愚蠢无耻的形象定格千年,深深地印在后人的脑海中,永久难以磨灭,令每每让读到此段历史的人切齿痛恨 。杜甫曾在《登楼》一诗中,便发出如此感慨—“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对刘禅的行为大加挞伐 。然而,史实上的蜀汉后主真的是如此龌龊不堪,真的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吗?当我们拨开历史的疑云,除去遮盖在真相上面的面纱,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深谙韬晦之术、大智若愚的聪明人形象 。
1.气量宏大,天资聪明
网络配图
其实与其父刘备一样,刘禅是一个大肚量且聪明的的人物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在白帝城辞世之前,曾给时为太子的刘禅发了一道遗诏,其中提到:“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丞相即是指诸葛亮 。诸葛亮如此夸赞刘禅,绝对不是出于阿谀奉承,而刘备对此评价表示赞同,也不是出于护短 。毕竟,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说话办事极为严肃,而刘备亦是一个实事求是、明鉴人物的人 。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对一个年轻人如此的不吝溢美之辞,可见我们的主人公不仅绝非晋惠帝一流的蠢人,而且明明白白的就是一个气量宏大、天资聪明的人物 。
以对魏延、杨仪事件的处理为例,魏延烧绝栈道阻止杨仪等返回成都,并意欲占据汉中作乱,同时却在奏章中诬陷杨仪造反 。刘禅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说:“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等魏延兵败被杀后,刘禅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 。”兼听则明、赏罚得当,完全一个聪明帝王的表现!所以,当南朝著名史学家裴松之在为后主做评论时,便说“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现在看来,绝非是谬赞之辞 。
2.自知者明,能屈能伸
刘禅其实是一个深谙为政之道的君主,懂得如何把控政局、巩固权力 。老爹刘备死后,其时局势对年轻的后主很是不利 。外有两大敌手曹魏和孙吴的虎视眈眈,内部则因西人(益州系)与东人(荆州系)的明争暗斗而政局动荡,加上战争的失利(夷陵之战),刘氏政权陷入疲敝、困顿之中,迫切需要强有力人物来撑场,而这一切绝非一个20岁不到的年轻人所能办到的 。于是,刘禅明智的选择了信用诸葛亮,选择了无为而治 。于是乎,后主一个抉择,不仅成就了一代贤相的政治神话,而且也直接稳固了风雨飘摇的刘氏政权 。当然,刘禅为这种局面所付出的的代价便是对强势诸葛亮的无条件容忍,以及庸碌之主的名声 。
网络配图
然而,刘禅毕竟是明智的,与其父刘备一样,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懂得在无法改变局面的情况下选择忍让,以时间换空间 。以北伐问题为例,刘禅对此问题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明白国小好战所带来的必将是毁灭 。所以,当诸葛亮急于北伐的时候,他并不支持,然而当诸葛亮一意孤行时,刘禅还是明智的选择了妥协,全力支持北伐事业 。然而,当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大规模北伐运动 。虽然之后的蒋琬、姜维主持过一系列的北伐运动,但其性质早已变为小规模的骚扰,跟诸葛亮时期的大规模北伐不可同日而语 。
不仅如此,在诸葛亮死后,为了防止权臣专制局面的重演,后主果断地采取分权制衡的方法,将统治大权揽于己手 。先是废除丞相一职,然后任命蒋琬为大司马,费祎为尚书令、大将军,分掌军事、政务,且职责交叉、相互牵制 。蒋琬死后,后主更是自摄国事、独裁朝政,彻底解决了蜀汉政权成立后多年的“政归私门”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