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隋炀帝经历相似为何结局反差如此巨大?

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 , 一个是千夫所指的独夫民贼 , 一个是万人敬仰的贤君明主;一个被钉上了暴君的“耻辱柱” , 一个被戴上耀眼的“光环”;一个被骂作“万世暴君” , 一个被誉为“千古一帝” 。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评价 , 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然而 , 他们的人生历程却有着极其惊人的形似之处 。
第一 , 他们都是英武将才 , 一统中华;第二 , 他们都通过“夺嫡”手段登上皇位;第三 , 他们都对父皇不忠不孝;第四 , 他们都广开四边 , 拓展中华版图;第五 , 他们都让北方的突厥族胆颤心惊 , 俯首称臣;第六 , 他们都颇具文采 , 都有名篇千年流传;第七 , 他们都亲征高丽 , 均无功而返;第八 , 他们都通过“谶语”屠杀大臣;第九 , 他们都有过服食“仙丹”的荒唐经历;第十 , 他们都英年早逝 。
在年代接近、环境相仿、机遇雷同的历史条件下 , 其所作所为又有着如此惊人的相似 , 隋炀帝和唐太宗的各自人生经历 , 犹如一部小说的上、下两部分 , 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 , 都显得极其连贯而紧凑 。在某种意义上 , 如果说唐太宗是隋炀帝的“翻版” , 也未尝不可 。但是 , 历史对他们的认可为何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呢?这固然有“短命王朝多暴君”的历史因素 , 也存在“亡国之君名声差”的人为因素 , 但最重要的他们在执政细节上 , 具体一点讲就是在争取民心方面 , 有着天壤之别 。
如何获取民心 , 关键看执政者对臣民什么态度 。隋炀帝自恃其才 , 随心所欲 , 既没有把大臣们放在眼里 , 更没有把百姓放在心上 。一句“我性不喜人谏” , 一下子冷了大臣们那拳拳报国之心;几次横征暴敛 , 终于激活了人民的反隋怨气 。平心而论 , 隋炀帝的历史功绩并不比唐太宗逊色 , 他一统中华 , 结束了中国接近四百年的战乱时代;他修通运河 , 使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两个文明连为一体;他打通丝绸之路 , 使大西北地区融入中华版图……然而 , 他在建立千秋大业的同时 , 因为丝毫不顾及百姓的切身利益 , 也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就在他第三次攻打高丽的时候 , 民众趁机造反 , 国内烽烟四起 , 在如火如荼的起义浪潮下 , 他和他的大隋帝国很快全线崩溃 。
【唐太宗隋炀帝经历相似为何结局反差如此巨大?】李世民上任之初 , 就意识到“为君之道 , 必须先存百姓” , 接着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政治主张 , 因为明白了“水能载舟 , 亦能覆舟”的道理 , 所以他一再节制徭役、安抚民心 , 广施善举、笼络人心 , 礼遇大臣、固其忠心 , 从而形成了内有忠臣倾心辅佐 , 外有顺民安居乐业的“贞观之治” 。在没有电台、电视机、互联网的年代 , 唐太宗的“亲民”暖流依然能够从长安散播到五湖四海 。
同样是远征高丽 , 同样是一意孤行 , 同样是劳民伤财 , 同样是无功而返 , 深受皇恩沐浴的百姓们却没有因此而表现出过激的言行举止 , 照旧一如既往的拥戴他 , 仰慕他 , 支持他 。人无完人 , 皇帝难道就不能有失误 , 有过错吗?得民心者得天下 , 失民心者失天下 。正如温家宝总理说得那样:“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 , 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