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皇帝为何那么厉害!原因就在这里

当历史走入清朝 , 中华古国被铁骑女真统领 , 出现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堪与前世明君比肩的君王:康熙帝 。他尊孔子 , 研汉学 , 以仁德治天下 , 为一百三十余年的康乾盛世奠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他的饱学和好学也为后世赞叹和敬仰 。
对康熙帝来说 , 读书是一件乐事 , 每读书必有所得 , 能够开茅塞增智慧 , 因而他因读书而心悦 。
他曾经说:“朕自五龄即知读书 , 八龄践祚 , 辄以学庸训诂询之左右 , 求得大意而后愉快 。”
网络配图
小小年纪的康熙帝 , 在祖母的“鞠养教诲”下 , 即已每日刻苦学习 , “日所读者 , 必使字字成诵 , 从来不肯自欺 。”
清朝的崛起和立国依靠的是武力 , 在明朝前期满洲连文字都没有 , 努尔哈赤时期刚刚创造了文字 。所以清朝初期的满洲大臣多为军事贵族 , 以能战善骑为荣而耻于读书 。康熙帝却从年少时代即被中华文化深深吸引 , 十六岁亲政以后 , 他更是迫切希望学习儒家学说和治国经验 。
康熙十年(1671年) , 时年十八岁的康熙帝在保和殿隆重举行“经筵礼” , 告祭先师孔子 , 举行“开学典礼” , 由翰林院的大儒为他授课 。开始时 , 讲经每隔一天进讲一次 。两年后的康熙十二年二月(1673年) , 康熙帝将之改为每天一讲 , “学问之道 , 必无间断 , 方有裨益 , 以后寒暑不必辍讲” , 从此以后天天如此 , 年年如此 。康熙帝每天到乾清门听政 , 处理政务后 , 即到懋勤殿听课 , 一天也不耽误 。“经筵”后来成为清朝皇帝自我学习的制度 , 一直延续到清末 。
他任命一批通熟儒家经典和历史知识的汉人官员担任经筵讲官 , 又从翰林院选出10人充当“日讲官” , 为他讲解《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兼其它的典籍 。讲课的老师 , 被称为“经筵讲官” , 简称“讲官”或者“日讲起居注官” 。“讲官”者 , 只负责讲课 , “日讲起居注官”除了讲课 , 还负责记录皇帝每天的活动 。
康熙帝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 , 儒家经典及各学派著作 , 几乎无所不包 。历史也是他学习的一门主课 , 《史记》、《资治通鉴》、《春秋》等 , 都是必读之书 。记述清太祖、太宗的实录 , 也是他每日必读之书 。当代的书籍 , 他也会要求讲官释义 。著名的理学大臣熊赐履是他从小的老师 , 著有《学统》、《闲道录札记》等书籍 , 他也要求熊赐履讲解给他听 。康熙帝听完课后 , “有疑必问” , 老师则需有问必答 。
网络配图
在典籍和文学上不断进取的康熙帝 , 渐渐产生了身边应常有翰林侍值的想法 , 说:“朕不时观书写字 , 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 , 以致讲论不能应对 。今欲于翰林内选择博学善书者二员 , 常侍左右 , 讲究文义 。”
于是四年后的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一月 , 二十四岁的康熙帝下谕在早年读书处的南斋设立了南书房 。南书房就成了皇帝专门读书、日讲官传授文化的专门场所 。这一年的十二月十七日 , 翰林院的侍讲学士张英、内阁撰文中书高士奇以南书房侍从身份入侍内廷 , 南书房成了一个内廷的正式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