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明朝仁宣两位皇帝有着什么样的政治成就?( 三 )


明宣宗实行安民、爱民的仁政 。他深知“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在他统治的期间内,体恤民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坐皇宫九重,思田里三农”,这的确是关心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朱瞻基的真实心态 。他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的招人垦荒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 。宣德五年(1430年)三月,明宣宗路经农田时,看见路旁有耕作的农民,于是他下马询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他兴致盎然,取来农民耕田的农具,亲自犁地 。没推几下,他停下来,回头对身旁的大臣说,我只是推了三下就有不胜劳累的感觉,何况农民终年劳作 。说完就命人赏赐农民钱钞 。他对农民的生活和处境是了解的,因此能够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到他们的利益 。同年六月,京畿地区发生了蝗灾,明宣宗派遣官员前去指挥消灭蝗虫 。他仍不放心,特意谕旨户部,告诫他们往年负责捕蝗的官员害民的危害一点也不比蝗灾小,因此要严禁杜绝这种事情的再次发生,还做有一首《捕蝗诗》颁给臣子 。
宣德七年(1432年),明宣宗还减免了因遭受水灾的嘉兴、湖州等地 。宣德八年(1433年),也减免了不少灾区地区的赋税 。
明宣宗清楚,昏君滥用民力乃至亡国,明宣宗以此为鉴,非常注意爱惜民力 。在他统治的10年间,多次下旨为民解困 。宣德元年(1426年)七月,罢湖广采木 。宣德五年(1430年)二月,罢工部采木 。宣德三年(1428年)十一月,锦衣指挥钟法保请采珠东莞,明宣宗不但没有同意,还认为他是想用这种扰民的事情为自己谋求利益,将他逮捕入狱 。他还多次蠲免税额、积欠柴炭草,免除在京工匠中年老残疾和户内无丁力者的匠籍 。
迁都之议
明仁宗在扭转其父政策方面采取了一个最激烈的措施,即把京师迁回南京 。据说此举是夏元吉和其他高级朝廷官员作为把资源从北方边境转移出来的策略的部分行动而强烈要求的 。明仁宗自他登基时起,显然已有此意;这时他已设南京守备,并派他信任的将军和宦官去指挥 。明仁宗对明成祖的北征不感兴趣,也不喜欢北京;此外,他在南京当过监国,熟悉南京的情况,感到那里更为舒适 。另外他还关心维持北方首都的费用,这项费用不但大大地增加了中国东南的负担,也使各政府部门难以应付 。
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十六日,他定北京所有政府部门为行在 。半个月后,他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谒朱元璋的皇陵,并留在那里负责 。尽管南京地区有地震的报告,但皇帝的返回和他朝廷的南迁势在必行 。然而朱高炽在实施这一行动前死去 。此外,他的继承者明宣宗并未参与这一计划,明宣宗与明成祖更亲近,对偏向北方的政策不那么讨厌 。北京依然是京师,南京又成了辅助性的都城 。
地方治理
"仁宣之治"的出现,固然与朝廷君明臣良,大政方针正确,措施有力等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基层社会治理取得了成功 。朝廷及时调整基层社会治理结构,荐举选拔得力大臣充当地方府州县的长官;且对地方官员严加考察,久任责成 。因此,地方官多循吏,他们维护了基层社会的稳定,兴利除弊,发展了生产,安定了民生 。可以说"仁宣之治"的出现,基层官员甚有力焉 。
【解密:明朝仁宣两位皇帝有着什么样的政治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