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趣闻:江郎才尽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三 )


江淹当时整个人都不好了!
作为一个敏感的文人,他不可能没有感觉到刘景素对他的疏离,但无论是作为属下还是朋友,他都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劝刘景素不要飞蛾扑火,以免大祸临头 。可能江淹觉得,底线最多就是刘景素冷落自己吧,然而没想到,他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尾…悲伤的江淹提笔写下了《倡妇自悲赋》:“伤营魂之已尽,畏松柏之无馀 。归故乡之未光,实夫君之晚滋 。去柏梁以掩袂,出桂苑而敛眉 。视朱殿以再暮,抚嫔华而一疑 。於是怨帝关之遂岨,怅平原之何极”;“骄才雄力君何怨,徒念薄命之苦辛” 。到了吴兴后,他还写了《被黜为吴兴令辞笺诣建平王》,说“白云在天,山川间之 。眷然西顾,泣下若屑” 。
然并卵 。
就跟赋里面的倡妇一样,刘景素根本没理他,江淹是完完全全地抛弃了 。QAQ然而对后世的我们来说,这个伟大的时刻终于到来了!个人不幸诗家幸,因为被单方面抛弃,回想起从前,深觉往事不可追,悲伤难耐,江淹现在的文思岂止泉涌,简直井喷了 。
见到舅舅,他写文(《无锡县历山集》等两首);看到好山好水,他写文(《赤亭渚》《渡泉桥出诸山之顶》《迁阳亭》等);走到一半突然就惆怅了,他写文(《去故乡赋》等) 。到了吴兴,他“与道书为偶,乃悠然独往,或日夕忘归 。放浪之际,颇著文章自娱” 。
而他一生的闲散文章,大概也在这个时期完成了 。
网络配图

不过,老祖宗们说得好,否极泰来,否极泰来 。人要是倒霉到了一定程度,一定就会转运了 。
宋元徽四年(公元476年),刘景素果然兵败被杀 。宋昇明元年(公元477年),后来的齐高帝萧道成执政,以江淹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召还京师 。这时候的江淹,三十四岁 。
回到京师后,江淹写了一篇《无为论》,“富之与贵,谁不欲哉,乃运而不通也”,道是无为却有为,其实江淹决定返还京师,就是选择了入此繁华佳处 。不过他和刘景素不一样,刘景素是看不清局势贸然起兵,而江淹在后世虽然被人冠以文章高名,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政客 。
也是从这时开始,江淹就把笔还给了郭璞,把布还给了就张协,很少再写闲散的寄情文章了 。他所产出的,几乎全是公文,不但写得又快又好,流程也和别人不太一样 。
一般来说,萧道成要他写文章了,先赐酒食——写文章费脑子,不能饿!江淹特别能吃,抓起一只烤鹅,就着酒开始啃,边啃边写,等鹅啃完了,酒喝完了,文章也写完了 。
其他人笑他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了,江淹根本不care. 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老子写不写闲散文章,关——你——屁——事 。
作为一个反转人生的彪悍哥,江淹的技能当然不止写文章 。
同年十二月,荆州刺史沈攸之反 。当时江淹才入萧道成府中没有多久,也许是半带试探的,萧道成问江淹,现在的局势很乱啊,文通,你怎么看?
江淹的回答是,公有五胜,彼有四败,“公雄武有奇略,一胜也;宽容而仁恕,二胜也;贤能毕力,三胜也;人望所归,四胜也;奉天子而伐叛逆,五胜也 。彼志锐而器小,一败也;有威无恩,二败也;士卒解体,三败也;搢绅不怀,四败也;悬兵数千里、而无同恶相济,五败也 。虽豺狼十万,而终我获焉” 。
熟悉三国的人大概一下子就看出来了,这样的分析,和当初荀彧、郭嘉给曹操的分析,又有什么不同呢?
因而萧道成对江淹越发赏识了,最后宋顺帝禅位给萧道成的《齐王让禅表》,也是出自他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