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国诸葛亮为什么非要用马谡守街亭

说起三国故事,最纠结最悲情的恐怕是“挥泪斩马谡”这一出 。马谡不可重用,刘备早就看出来了,诸葛亮眼光不在刘备之下,为什么还是违背了蜀汉公司前任老总的遗嘱,将马谡推上了业务第一线,委以最重要的大任呢?
如果简单地归咎于诸葛亮用人不明,无论是从史学研究,还是从人力资源研究来说,都不免简单粗暴 。一个经理人用人,不光是受自己眼光的局限,同时也会受到客观环境、竞争对手对比等诸多因素的局限,有时候一些措施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
网络配图
我们且从街亭之战前后的客观形势,以及蜀汉的人力资源配置来看这起事件吧 。
读《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就知道,诸葛亮在杀马谡的前后,其心情极其纠结,具体情况不用再描述,看原著:
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 。孔明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 。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今果应此言 。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 。”
刘备生前对于诸葛亮的嘱咐不是小说家之言,确实是史有记载的,在《三国志》中,刘备的原话就是“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
既然诸葛亮已经得到预警,马谡不能重用,为什么最终还是违背了前任老总的生前嘱托,将马谡安置在最重要的战场上呢?
俗话说,形势赶不上变化 。创业的环境和人才的任用,永远都不是静态的,刘备死前的嘱托,可谓此一时,到诸葛亮北伐,又所谓彼一时 。哪些人力资源该用,该怎么用,用在什么地方,用在什么时候,都随时在变化 。
网络配图
刘备去世的时候,是公元223年,当时正好是在大败给孙权退守白帝城之后,蜀汉遭受重挫,但人力资源尚算充沛,或者说还没有凋零到很难看的地步,哪怕在败兵之际,居然还有向宠这样的能人,手下士兵没有一个损失的,刘备称之为“能” 。这个时候,在刘备心中人力资源分布图的第一线位置上,还没有马谡,当然,他也不是完全否定马谡,只是觉得“不可大用”,言下之意就是马谡此类人最多只能放在后备库存里,不让他闲着,也不让他接力 。
而且,诸葛亮将马谡置放在街亭这样的战略要地,也不完全是在冒险 。诸葛亮对街亭前线的布置已经极其周密,指挥官只需按部就班地操作,应该问题不大 。可以说,这项业务虽然重要,但悬念不是很大,总部的图纸都已经画好,按原计划进行即可 。而且,马谡擅长军事理论,放在这个位置上,不算唐突,至少他会看图纸,懂业务吧 。
诸葛亮的失算之处不在于未料到马谡无能,而是未料到马谡逞能 。马谡不是那种公司总部叫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的乖乖仔,喜欢体现个人的智慧,《三国演义》对于他违背军令的情状颇多夸张描写,但基本事实还是符合史实的,“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本来不用你动脑筋,偏偏你要动脑筋,结果坏事 。
网络配图
在人才捉襟见肘之际,不得不把后备力量马谡拿出来,放的位置也不算太冒险,诸葛亮用人的心思,还算稳妥 。
当然,也不是完全无人可用,例如还有赵云、魏延等能人 。不过,当时这些大腕也都有其他重要业务,魏延守汉中,赵云在斜谷道布置疑兵,佯攻敌军,拖住曹真 。这些业务的不确定性更大 。但是蜀汉的人才储备太少了,当时除了马谡,诸葛亮手下已经无人可用 。
【揭秘三国诸葛亮为什么非要用马谡守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