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唐诗三百首:杂诗(王维)赏析 (1)、《 杂诗 》
(2)、注释
(3)、翻译
(4)、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
(5)、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6)、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7)、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
(8)、“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
(9)、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游子形象
步骤阅读
文章插图
1 《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 注释 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④选自《王维集校注》
3 翻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4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
5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
6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
7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 。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 。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 。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 。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 。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8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可是问什么好呢?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 。于是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时梅花开没开花?想必读者对此也感到突兀 。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 。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 。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 。这是诗人留给人们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 。
- 王维空山不见人全诗 空山不见人全诗
- 制何首乌的功效和作用 制何首乌的功效和作用有哪些
- 上海科技馆游览小贴上,首先要清楚开放时间
- 明清皇帝首任皇后大多结局悲惨:多人盛年寡居
- 揭秘四大状师之首陈梦吉如何计破脂粉阵
- 老年人怎样让小学一年级孩子在暑假完成作业,首先制定作息时间表
- 我要当首富打包处为什么关闭
- 男士围巾织法及款式 男士围巾织法
- 何首乌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何首乌有啥功效
- 何首乌的炮制方法 何首乌的炮制方法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