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代最长寿的大臣活了九十八岁熬了九朝皇帝

生于洪武七年(1374年),卒于成化七年(1471年),明人魏骥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九朝,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活了九十八岁,这在有明一代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奇迹 。魏骥是浙江萧山人,自幼好学,永乐三年(1405年)中举,次年参加会试,中得进士副榜,授职松江训导,从此步入仕途 。此后,魏骥历任《永乐大典》编修、太常博士、吏部考功员外郎、南京太常寺少卿、吏部左侍郎、礼部左侍郎、南京吏部侍郎、南京吏部尚书 。景泰元年(1450年),七十七岁的魏骥退休 。
网络配图
看官职履历,魏骥倒有些平淡无奇,也无甚显赫事迹;不过,在退休后,魏骥却有大作为 。大概是受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感召吧,回乡的二十多年间,魏骥没闲着,“家居,忧国忧民,老而弥笃 。萧山故多水患,有宋时县令杨时湖堤遗迹 。骥倡修螺山、石岩、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湖利”,通过倡导兴修水利,达到了造福一方的功效,并赢得了极佳口碑,“乡人赖之” 。
成化七年(1471年)正月,魏骥忧国爱民、发挥余热的事迹,最终传到了明宪宗耳朵里 。明宪宗惊讶之余,表示赞叹,并急忙派出使者前去慰问,“赐羊酒,命有司月给米三石”,想好好慰劳魏骥,传达朝廷温暖 。不过,使者还没赶到萧山,魏骥就老死了,享年九十八岁 。使者回报后,明宪宗越发敬佩魏骥这位老臣,给了他一个“文靖”的美谥,并答应萧山百姓的要求,为魏骥立祠 。
翻阅《明史》列传,纵横比较,魏骥是明代最长寿的大臣 。三十三岁入仕,为官四十五年,官至南京吏部尚书,退休后又奉献了二十一年,感动朝廷,并得到皇帝的肯定和褒奖,魏骥的一生非常完满 。但是,有一点,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社会,魏骥为何如此高寿?他靠什么活了九十八岁?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诀吗?让笔者通过几个事例,带您了解一下魏骥的长寿之法 。
网络配图
其一,体恤贫贱,富有爱心 。魏骥初入仕途时,官居松江训导,协助县令抓教育工作,顶多是个从七品,俸禄少得可怜 。即便这般条件,魏骥还是要释放爱心 。期间,魏骥就“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诸生感奋,多成就者”,自己掏钱为贫困的学生提供茶水、粥食,无私帮助他人,他人受益,自己也会开心 。再者,回乡后,魏骥倡导兴修水利,帮助百姓解决饮水灌溉问题,也是一种大爱 。
其二,性格随和,待人宽厚 。正统年间,太监王振擅权,欺凌公卿,众臣与王振水火不容 。魏骥也看不惯王振,但考虑到明英宗对王振亦师亦友,且对其听之任之,如果反对王振,就是跟明英宗叫板,这无疑是自讨苦吃,故对王振宽厚待之 。王振也非常尊重魏骥,不但没对他进行迫害,反而“独严重骥,呼先生” 。连王振都能容忍,其他人就更别说了 。心里少了愤怒和计较,自然安静平和 。
其三,不恋权位,急流勇退 。魏骥三十三岁入仕,正统八年(1443年),七十岁时尽管身体硬朗,政治上还处于上升期,但他不贪恋权位,毅然选择急流勇退,“以老请致仕”,后“复以老辞”,最终在七十七岁那年“致仕”回乡 。回乡后,魏骥造福一方,有着那么大作为,却很少自我标榜和宣传,他的事迹直到临死才传到皇帝耳朵里 。权位名声都是浮云,做有意义的事才是真道理 。
网络配图
其四,粗茶淡饭,恬淡度日 。魏骥犯乡后,立即调整心态,从容回归田园生活,“布衣粝食,不殖生产”,身着布衣,粗茶淡饭,不仰仗影响力经商牟利、攫取钱财,且为人低调,从不招摇,还经常“戴笠行田间”,一副老农民的打扮,勤于稼穑,以至于很多官员都不认识他 。回归故里,家人团聚和睦,呼吸乡野气息,过着百姓生活,无欲无求,恬淡度日,也是他长寿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