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忠心耿耿从未想过谋反,为何李治和武则天联手置他于死地?( 二 )


这一点,从事后李世民的封赏当中,也能看得出来 。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大加封赏 。其中宰相裴寂独得第一等,因为当时李世民皇位还没有坐稳,急需笼络这些老臣,所以对裴寂这位老臣领袖格外重视 。而长孙无忌,则是和房玄龄、杜如晦、王君廓、尉迟恭一起得到了第二等的封赏 。
这其中,房玄龄和杜如晦是李世民身边最重要的谋士,长久以来一直扮演着军师的角色 。尉迟恭虽是武将,但是在之前的玄武门事变当中,对李世民有救命之恩,而且还是他主动入宫逼宫,逼李渊禅位 。王君廓则是镇守幽州,肩负抵御外敌的重任 。而且就在玄武门事变不久,王君廓刚刚替李世民平定了一桩宗室谋反案 。为了拉拢也是为了表示善意,李世民才将他封为第二等 。
能和这几个人并列,长孙无忌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
李世民登基之后,首先任命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先把人事权抓到了手里 。几个月之后,李世民又直接将长孙无忌升为宰相,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
面对李世民的重用,长孙无忌却没有任何居功自傲的心思,反而多次推辞李世民的封赏 。这种知进退、功高却不镇主的大臣,哪个皇帝会不喜欢呢?所以在整个贞观时代,长孙无忌都被李世民委以重任,成了名副其实的宰相 。
贞观年间的唐朝朝堂上,如果说李世民是当之无愧的一号人物,那么长孙无忌就是唯一的二号人物 。相比之下,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其实都要差一层关系 。而如尉迟恭、秦琼等武将,地位更是远比不得长孙无忌了 。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命阎立本绘制凌烟阁功臣画像,长孙无忌名列第一 。同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发,长孙无忌力保自己的另一个外甥李治上位,成为了新的太子 。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病重,长孙无忌奉命辅政 。
李世民病逝后,太子李治登基 。李治刚刚登基的时候,只有22岁,资历浅薄 。作为辅政大臣的长孙无忌,则是尽心尽力地辅佐李治 。此时的长孙无忌,虽然大权在握,却并没有任何不轨之心 。一方面,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皇后,是李治的生母 。另一方面,长孙无忌也在用自己的竭尽全力,来报答李世民的知遇之恩 。
但是,随着李治逐渐坐稳皇位,舅甥之间的矛盾开始逐渐出现了 。
李治作为皇帝,自然想将所有权力,都抓在自己手里 。而长孙无忌作为辅政大臣,全力辅佐李治打理江山,同样需要权力 。所以,当李治逐渐掌权之后,受到长孙无忌的制衡越来越多,长孙无忌就成了李治必须翻越的一座大山 。
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希望大臣当中有人可以直接制衡自己 。
哪怕是自己的亲舅舅也一样 。
李治在位初期,长孙无忌的权势到底达到了什么地步呢?举个例子,当时后宫当中,李治十分宠爱武则天,想要立武则天为皇后 。照理来说,一个皇帝想立谁做皇后,那是他自己的事情 。然而当时的李治,却必须征得长孙无忌的同意才行 。而且,为了征得长孙无忌的同意,李治甚至还得主动带着大量的金银珠宝到长孙家吃饭,变相地向长孙无忌行贿!
一个皇帝,想立皇后,居然要向一个大臣行贿 。
更重要的是,长孙无忌收下了这些贿赂之后,事后依然不同意李治立后 。
历史上权势能够达到这个地步的权臣,不是没有 。但像长孙无忌这样,功高震主却又没想过谋反的大臣,那就很罕见了 。
而这样做的代价,就是不得善终 。
这次立后行动失败后,李治对长孙无忌的忌惮,终于压过了敬重 。所谓的舅甥之情,所谓的辅政老臣之恩,所谓的开国之功,都无法抵挡权力的诱惑 。所以,从这时开始,李治开始逐渐渗透朝堂,开始试着剪除长孙无忌的羽翼,试着将长孙无忌从朝堂上逼走 。
如果这个时候,长孙无忌能够急流勇退的话,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但遗憾的是,长孙无忌并没有选择退却,而是依然坚定地站在朝堂上,继续做他的中流砥柱 。
到了这时,长孙无忌再想善终,已经很难了 。
就在那次行贿事件后,过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李治终于取得了足够的支持,如愿以偿立武则天为后 。武则天当上了皇后,看似只是宫中私事,但实际上却是李治全面掌权的开始 。从这时开始,长孙无忌想要继续制衡李治,就很难了 。而且,因为长孙无忌之前坚决反对立后,也遭到了武则天的嫉恨 。
从这时开始,武则天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开始积极寻找长孙无忌的弱点,想要将其扳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