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的哲学道理 水至清则无鱼 水至清则无鱼全诗


水至清则无鱼
上位者用人,总是用一种“察”的眼光去看待别人以鉴别良才或朽木的 。
用人者的眼光有高有低,大材小用、小材大用或中材小用、小材中用等现象随处可见 。
好钢用不到刃口上,这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损失 。
古训有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说,水太清了,鱼儿就无法生存;人太明察了,就找不到伙伴 。
古人的聪慧令人咋舌 。
有人说,这恰是人性的悲哀,是人类贪婪、自私的一大写照 。
为什么呢?
本来,“水至清”是鱼儿生存的最好条件,可偏偏因水清而一览无余,鱼儿即使再畅快再肥美,却无所遁形,自然引起渔夫的捕猎之心,这便是人的贪婪作祟 。
同样,“人至察”也有利于人不断改过自新,一心向善,可偏偏被察之人觉得如此以往再也不能有隐私,不能为自己谋利,从而离弃了他的严师益友 。
这种观点未免有失偏颇,却也实事求是 。
也有人不同意 。
你看,世间万物一饮一啄,皆有定数 。
鱼因水清而肥美,渔夫捕鱼而生存,无不是生存之道,自然之美 。
同理,在一个社会里,人无完人本是常理,但还有人过于强求,以“至察”的眼光对待别人,本身就是违背常理的行为,那么,导致“无徒”的后果只能是咎由自取了 。
这些都未尝没有道理,但有偏颇 。
不可否认的是,“至清”“至察”都未免过于极端,在操作上也是困难重重的 。
自己尚不能面面俱到完美无缺,如何要求别人尽善尽美?
况且你这一发狠的话,被察之人便可能丢掉饭碗,他的三姑六婆兄弟姐妹上门送礼的说情的,就会踏平你的门槛,让你一日不得安宁 。
很多人选择了睁只眼闭只眼!
但决不是“水无清”“人不察” 。
谁都明白,“水无清”则鱼必横死,“人不察”则邪恶当道祸乱滔天了,不仅害人而且害己 。
不妨折中一下,让“水稍清”而“人微察”,则更符合为人处世之道,甚至为君之道了 。
曾经热播的一部电视剧《铁嘴铜牙纪晓岚》中,乾隆就说过,他不是不清楚和珅贪污受贿,也表示深恶痛绝之 。但和珅有他的好处,上体圣心逢迎拍马无微不至,又让乾隆爷心喜不已不能一日少之 。
更妙的是,和珅这大贪不仅是众小贪的大树,也是他们的魔星,正所谓恶人自有恶人磨,和珅也是让众小贪头痛的人物!
乾隆曾坦然地说过假如他的朝廷里全是清官,那还要他这个皇帝干什么?!
这或许便是“人微察”的绝妙之处,乾隆爷确是深黯此道,他首先由着你有贼心贼胆偶尔钻钻空子,但又能时不时地“察”上一回让你心惊肉跳大加收敛或成就善举,这样各取其需各得其乐,大家相安无事 。

水至清则无鱼的哲学道理 水至清则无鱼 水至清则无鱼全诗

文章插图
察人之道,古已有之 。
《汉书·东方朔》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
和珅虽算不上有什么“大德”,但乾隆绝对是知人而善用的,后来临终时吩咐嘉庆定要抄没和珅的家产,更早在算计之中 。
如果有人以此为借口说:“你不能对我要求太高啊!”那么他就犯错误了 。
察人和察己是严格区分开来的 。
对自己的要求不能脱离实际地偏高,但毕竟还是要严格严肃的 。
韩愈在《原毁》中说过:待人宽以约,责己重以周 。
就很好的代表了用人之道,察人时要有条件地原谅对方,察己时则不仅要严格还要周全周到滴水不漏 。
这样的例子是顺手捻来举不胜举的,每一位成功人士都无一例外地具备“责己严”的优秀品质 。
我们提倡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是妥帖的用人之道 。
【水至清则无鱼的哲学道理 水至清则无鱼 水至清则无鱼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