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死后为何不愿葬在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名盖世豪杰,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兵不血刃地登上了帝位,统一了大半个中国 。但奇怪的是,这样一位英雄的陵墓多年来却默默无闻,更为蹊跷的是,这位祖籍河北、定都开封的北宋开国天子死后竟然葬到了远离国度的巩义?
一支响箭决定的陵墓
从河南巩义市出发,沿郑洛公路西南行40里,再徒步南行约七八里,就到了一个名叫“龙洼”的地方 。这里,四周台地层层,远处是簇簇青山,中间是一片平川 。就在这平川上,有一座古代陵墓高高隆起,它就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墓地“永昌陵” 。
网络配图
永昌陵统领着北宋皇帝的陵寝群——宋陵 。整个宋陵区的规模不小,散落在巩义市区和下辖的芝田、西村、回郭三镇 。北宋有七帝葬于此(除徵、钦二帝被虏,死于北国之外),加上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永安陵,统称“七帝八陵”,还有后妃、功臣如包拯、寇准墓,据考证有300多座,是一个巨大的陵墓群 。北宋定都开封,为何要将陵寝建于远离国都的巩义呢?这还要从开国之君赵匡胤说起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五代时的一位高级将领,长期驻军洛阳,所以赵匡胤出生地是在军营——洛阳夹马营 。他在洛阳度过了童年,当了皇帝后,常到各地巡视 。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春,他又到西就(洛阳)视察,顺便回到夹马营旧居参观,忆起儿时嬉戏情景,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他指着一处地方对随从人员说:“我幼时有一心爱玩具小石马,后来把它埋藏在这里,不知现在还能不能找到?”说罢命人去挖,果然找到了小石马 。赵匡胤拿起来爱不释手,就带在了身边 。当他返回东京的途中,行至巩县时,又亲往父母茔地——永安陵进行祭奠 。祭毕,他又登上陵园神墙的西南角楼向四处遥望,当看到远处的不老青山、近处的悠悠流水时,顿时引发了今昔之思,不禁一阵唏嘘感慨 。于是,赵匡胤抽出一支响箭,搭上弓向着西北方向射去,那箭直飞到400米以外才落下 。赵匡胤长叹一声,对随从大臣说道:“人生如白驹过隙,终须有归宿之地 。你们记住,今日箭落处,就是我百年后长眠之所 。”说完,取出石马,命人埋在箭落处为记,又亲自拟了名称——永昌 。
网络配图
赵匡胤死后,灵柩停放于万岁殿,由皇弟、后妃、皇子、文武大臣每日致祭 。第二年四月,灵柩运往皇陵——今巩义市芝田乡安葬 。护送灵车的官员、卫士、仪仗队伍及皇宫妃嫔人等共3 000多人,二十五日到达了这片太祖早已选好的陵地 。
赵匡胤选择远离开封的巩义并非只是巧合,而是有其深层次的政治意图,即为了迁都洛阳做好准备 。
赵匡胤生于洛阳,深知洛阳和开封作为首都的优劣:北宋都城开封四周都是平地,无险防守,城中所需物资全仗水路由外地运送,万一开封被围,后果难以想象 。如此朝廷就必须派出大量的军队用于防守国都,将造成军队数额的急剧膨胀;而洛阳固若金汤,大可依据山河的形胜而去冗兵,以安天下 。
然而,当赵匡胤提出迁都洛阳时,却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 。是时,社会的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以南,大量的粮食要靠运河(当时的汴河)从南方运过来,而汴河到开封以后再北上就不好走了,大臣们考虑到汴河经济命脉的地位,大多不愿意迁都洛阳 。
网络配图
群臣的谏阻没有动摇赵匡胤迁都的决心,太祖依旧坚持,这时他的弟弟赵光义站出来说:“为政在德不在险,何必一定要耗费民力迁都呢?”一句“在德不在险”让宋太祖哑口无言,只好长叹说:“不出百年,中原人民叹也 。”行伍出身的赵匡胤只好用一支庞大的禁卫军来保卫京都开封,而把洛阳作为陪都,他幻想着,总有那么一天能迁都洛阳 。也正是从迁都洛阳出发,他决定将皇陵建在靠近洛阳的巩义,希冀为迁都洛阳垫一块踏脚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