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魏国人才那么多 魏国为何留不住人才( 二 )


战国时期的魏国人才那么多 魏国为何留不住人才

文章插图
相比起魏惠王,秦孝公对商鞅的重视程度和态度要好的多,尽管商鞅前三次游说并未打动这位秦国君主,但秦孝公依然还是耐心的等商鞅说完几种不同的治国、强国之道 。之后在第四次游说时,秦孝公终于被商鞅所说的富国强兵之道打动,随即便任用商鞅 。
“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史记》
即便在甘龙、杜挚等一众守旧贵族的坚决反对下,秦孝公还是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并给予大力支持,为此商鞅开始着手在秦国制定变更法令的改革 。而商鞅担任的这个左庶长在秦国新法颁布实行之前,属于官职、爵位于一体的实权要职 。
比如在秦献公回国夺取君位之前,秦国出现君位数度更迭的情况便是由左庶长等实权大臣专权国政所导致,属于非秦国王族、公族之人能掌握实权的最高领政大臣 。在商鞅之前,该爵职由秦孝公兄长,秦献公长子嬴虔担任,既能治民、治政,也能治军、掌军,是秦国最为重要的军政一体要职 。
而且在新法实行一年稍有效果后,秦孝公便直接任命商鞅为当时秦国的最高官爵大良造,可以彻底掌握秦国的军政大权 。
可见秦国对于人才有多么重视,而且这并不是个例 。后来从魏入秦的公孙衍、张仪、范雎等人都在很短时间内就被秦国委以重任,不是任命为军中主将,就是拜为丞相 。与秦国相邻的魏国就做不到这点,即便魏惠王当初选择任用商鞅,但几乎也不会将全部国政交给他来掌权治理 。
商鞅入秦制定法令,推行变法改革后,也为秦国交上一份非常令秦孝公满意的答卷 。在商鞅以富国强兵为主,制定的一系列国策下,秦国很快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就得到了大幅发展提升,实现了秦孝公当初颁布《求贤令》梦寐以求的富国强兵目的 。
之后秦国也是靠着商鞅变法而制定的国策逐渐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在战国后期,秦国也正是凭借强大的国力和军事实力才独步中原,威行天下,可以说只要关东山东六国不合纵,随便拿出一国都不是秦国的对手 。最终秦国也是靠商鞅变法制定的“耕战策略”完成了攻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大业 。
公孙衍出仕魏国,后入秦参军,雕阴一战为秦尽收河西失地
公孙衍出生于魏国西河郡阴晋,也就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之地 。或许早年受学于西河学派,故而学成之后便效力于母国,但他后来却入秦参军,想来是因为在魏国难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加上魏国已经进入衰弱阶段,故而前往更加重视人才的秦国 。
这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已经逐渐有了崛起之势,刚即位的秦惠文王也迫不及待的想到收复河西失地 。而公孙衍凭借自己的才学很快就因功晋升为秦国将领,并参与到了秦、魏河西之争中 。
战国时期的魏国人才那么多 魏国为何留不住人才

文章插图
“秦惠文王五年,阴晋人犀首为大良造 。魏纳阴晋,更名宁秦 。魏纳河西地 。”《史记》
“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 。予秦河西之地 。”《史记》
在公元前333年,公孙衍率领秦军在雕阴与魏将龙贾交战,由于魏国精锐武卒已经在桂陵、马陵两战基本伤亡殆尽,加上秦军战力在商鞅变法制定的军功爵位制度下不断提升,故而龙贾所率四万五千魏军大败 。
进而公孙衍又率兵继续东进,包围了魏国的焦城、曲沃二城,而难以抵挡秦军攻势的魏国主动将黄河以西土地割让秦国以求和 。至此秦国完全收复了河西失地,公孙衍也因功受封和商鞅当时一样的爵位 。
张仪、范雎入秦即为高官客卿,不久后升任秦相
继公孙衍入秦后,在秦惠文王时期,还有一位出身魏国的大才同样投奔了秦国,他就是出任秦相,游说各国亲秦的魏国旧都安邑人张仪 。而张仪入秦的理由有明确记载,他在学业完成后就去游说诸侯,但不仅没有获得重用,还在楚国挨了一顿毒打 。
“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惠王以为客卿 。魏因入上郡、少梁 。惠王乃以张仪为相 。”《史记》
之后张仪考虑到诸侯中只有秦国可以侍奉,于是便投奔了秦国 。在拜见秦惠文王后当即就被任命为秦国客卿(授予外来士人的高官,官职大小相当于商鞅曾经担任的左庶长,不过实权已经减少) 。之后不久,张仪因劝说魏惠王将上郡、少梁献给秦国,为此直接就被秦惠文王拜为秦相 。
秦昭襄王时期的入秦的魏国人范雎也是如此,在被秦昭襄王接见后,立马就任命为客卿,之后秦昭襄王驱逐四贵收回权力后,便拜范雎为相 。可见秦国对于外来人才有多么重用,只要他们能使秦国图强壮大,秦国便不吝高官厚禄,封侯拜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