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考"为何大多安排在春秋两季而不是夏季】古代"大考"大多安排在春秋两季而不是夏季,除了与古代学制有关,还受到五行和农时、气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古人对时令和五行相当在意,二十四节气和五行相生相克理论的出现,就是具体体现,四季八节的意义和安排不能混乱 。科举考试的目的是选拔有经世之志的栋梁之材,考试日期当然要有讲究 。
网络配图
何谓"栋梁"?挑大梁的木材,喻为贤能之人 。五行中与"栋梁"对应的就是"木",与木对应的则为"春" 。明高濂《养生八笺·四时调摄笺·春卷》即称,正月立春的时令属性是木,到了春分时木开始旺盛,立夏时节就停止生长了,到了夏至时节树木开始凋零,此即所谓:"正月立春,木相;春分,木旺 。立夏,木休;夏至,木废 。"春天生机勃发,《尚书大传》称:"东方为春,春者,出也,万物之所出也 。"可见,依此来看,古人将科举日期安排在"出"人才的春季便很好理解了 。
将考试日期安排在秋天,同样也有一番道理 。大家知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用汉扬雄《太元经》(又名《太玄经》)的话说,"秋者,物皆成象而聚也 。"对考生而言,考试是收获成绩的时候,将"大考"放在秋季不仅顺应了考生的心愿,更体现了朝廷借科举收获人才的期盼 。上述观点即所谓"春花秋实",其中当然有唯心的地方,但也不乏科学、合理之处 。春季与秋季是一年中最美最好的季节,不冷不热,最利于考生发挥 。如果放在夏季,由于科举考试天数长,高温对考生的体能也是威胁 。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请改试期"条所记,便间接反映出古人安排科举日期时考虑到了气温原因 。对"二月会试"的制度,万历年间有人提出应推迟一个月,"请改三月" 。但其理由是"举子重裘以进,便于怀挟",改在三月考试,"用单夹衣,则宿弊可清" 。万历十一年殿试榜眼、东阁大学士李九我就此反驳道:"如此,则四月十五殿试,傥日暖,如何操笔?又其甚者,不暴杀举子耶!"其意思是:天热怎么答卷,如果更热是不是要晒死考生 。
" 大考"在春秋两季就一定合理吗?
《宋会要辑考》:"缘福建去京师地远,遂先期用七月"
网络配图
事实上,"大考"放在春秋两季有时也不一定就比夏季好 。早春和晚秋天气多变,气温低,温差亦大 。可能是吸取了《涌幢小品》中的明朝考生那类意见,清朝对会试的日期安排进行了调整,春试往后推迟 。清初是二月会试,四月殿试,后改为三月会试,五月初殿试,此时间已接近眼下的高考了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又稍向前提,改在四月二十六殿试,以后遂成定制 。
那么,古代有没有在六七月大考的现象?也有 。在南宋绍兴二十四年之前,各地举行解试的日期便不一样,有的离京师比较远的地方,为了保证不误后面在京师举行的会试,解试也可以提前进行 。据徐松《宋会要辑考·选举十六》:"缘福建去京师地远,遂先期用七月;川广尤远,遂用六月 。"有的考生利用这种地区上的时间差钻空子,一年内赶赴两个地方参与解试 。南宋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实行全国统考,解试时间统一放在秋八月初五至八月十五间,才将这一漏洞堵死 。
网络配图
历史上还曾出现"六月七日"开考的现象,只不过是阴历 。《宋史·选举志二》记载,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殿试拟五月五日举行,当时成都已被元军占领(宋史误为"归附我朝"),四川考生来得极少,最后"展(延期)作六月七日" 。臣僚认为此时为酷暑天,建议改在立秋后择日殿试 。结果因为当年七月八日宋度宗驾崩,这次罕见的延期殿试并未进行 。
- 悲剧的吕布:唯才是举的曹操为何不任用吕布呢
- 揭秘明成祖朱棣为何要修改正史还否认生母
- 揭秘:苏麻喇姑为何没有嫁给康熙皇帝
- 古代最早的腊八节吃啥 古代的腊八节有哪些习俗
- 古代哪些人当过车骑将军?车骑将军职位什么时候取消掉了?
- 揭秘张飞死因为何说张飞的死与诸葛亮有关
-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何没有称帝因儿子比阿斗更扶不起?
- 乾隆明知和珅贪污重大为何不杀反而重用
- 翟骊为芈月打下半壁江山为何最终悲剧收场
- 现代人过腊八节吃腊八粥在古代最早的腊八节人们会 在古代最早的腊八节人们会做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