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原文及翻译状元大课堂 三峡原文及翻译( 二 )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结构思路
第1段重点写山,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 。
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 。
第4段写三峡秋景 。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
第1自然段写三峡两岸的山峰——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地貌)
第2自然段写三峡湍急的水流——沿溯阻绝,乘奔御风 。(夏天)
第3自然段写三峡春冬的美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春冬)
第4自然段写三峡高猿的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秋天)
四、问题探究
1.第1段作者是怎样突出三峡山的特点的?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从正面描写三峡山的连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正面突出三峡山的高峻;“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突出三峡的高峻 。
2.第2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与“乘奔御风”对比,突出船行之快,表现水势之大 。
3.第3段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
4.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景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抓住了有代表性的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
5.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按照先写山,后写水的顺序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 。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高峻美)
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奔放美)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清幽美)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凄婉美)

三峡原文及翻译状元大课堂 三峡原文及翻译

文章插图

三峡原文及翻译状元大课堂 三峡原文及翻译

文章插图

三峡原文及翻译状元大课堂 三峡原文及翻译

文章插图

三峡原文及翻译状元大课堂 三峡原文及翻译

文章插图
6.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先写山,写山之绵长险峻是为写水流湍急作铺垫的,写水的顺序是根据水由旺而枯的变化过程而定的,夏天江水暴涨,最为汹涌迅疾,最具特点;同时又是承接上文写山之险峻而来 。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干,顺势而下,入情入理 。
五、语言赏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从侧面进一步渲染了山峰的险峻,江面的狭窄,苍天一线,真可谓“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襄陵、阻绝”是写夏水的凶险,水涨路绝;“朝发、暮到”“千二百里”写夏水的迅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比较的方法更加表现了夏水的迅疾 。我们似乎看到了三峡汹涌向前、奔腾咆哮的江流,我们似乎感受到了坐在小小木船上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惊心动魄的快感,让人顿生万丈豪气 。
3.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
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 。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 。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 。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 。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
六、探究写法
郦道元的这篇文字,原是注释的一部分,但因其章法严谨,浑然一体,而自成一格,独立成篇 。文章的写法上主要特点大致有三:首先,先总后分,有分有合,结构谨严 。先写三峡概貌,总体勾勒;再抓住季节特点分别描写,特点鲜明 。而春冬两季,特点相似,绝不浪费笔墨,强做分别,故合写;夏水湍急,秋气萧森,景象不同,故分写 。其次,次序分明,文脉贯通 。先写概貌,强调三峡之雄伟;次写四季景象,未按时序来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首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 。跟着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其势相同 。最后,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起首写山;夏天和春冬两季,重点写水;最末段写秋,又以山为主 。起句“自三峡七百里中”,似横空出世,突兀凌厉;末尾写渔人歌谣,牵动读者心绪,如余音绕梁,绵绵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