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历史交锋:亦敌亦友的东亚双雄

或许李鸿章与伊藤博文是中日两国的天然对手,他们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在谈判中严辞交锋 。可一离公务、退及幕后,两人竟惺惺相惜,从而结下了既为敌手又成知交的特殊渊源 。
伊藤博文是日本第一位内阁首相,曾四次组阁 。作为明治宪法之父,他还是该国第一位枢密院议长、贵族院院长 。
在伊藤组阁期间,日本悍然发动了甲午战争,并一举挫败大清,自此成为东亚头号强国 。而那一刻,号称大清“中兴名臣”的李鸿章则陷入人生最失意、最落寞的境地 。
或许李鸿章与伊藤博文是中日两国的天然对手,他们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在谈判中严辞交锋 。可一离公务、退及幕后,两人竟惺惺相惜,从而结下了既为敌手又成知交的特殊渊源 。
第一次交锋:1885年4月,中日签订《天津条约》
1885年4月,伊藤博文因朝鲜“甲申政变”,作为日本政府的全权代表,来到天津与李鸿章会谈 。此次谈判达成《中日天津条约》,其核心内容是,中日均勿派员在朝教练,今后朝鲜若有变乱等重大事件,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 。这其实赋予了日本在朝鲜享有与宗主国中国相同的权利,也为甲午战争爆发埋下了伏笔 。
时年,李鸿章62岁,伊藤44岁 。这是两人第一次扳手腕 。看着比自己年轻18岁的对手,李鸿章多少有些感慨 。
为此,他专门向总理衙门提交了一份秘密报告——《密陈伊藤有治国之才》,认为伊藤博文“实有治国之才”,“大约十年内外,日本富强,必有可观” 。应该说,李鸿章的眼光是比较敏锐的 。当年12月,伊藤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兼宫内大臣,并着手制定宪法 。
第二次较量: 1895年3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一晃又过了10年,当两人再次见面时,李鸿章已是古稀之龄的老人,伊藤博文也过了知命之年 。更恍若隔世的是,10年前的会面,两人尚能相对平等地交锋,此番早已乾坤倒转 。
1895年2月,在大清遭遇甲午战争惨败后,李鸿章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 。
对李鸿章,伊藤给予了尊重;但对清帝国,他却磨刀霍霍 。尽管清庭也知道这一回割地赔款是躲不过了,让李鸿章该怎么办就看着办 。李鸿章真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 。经过拉锯式的较量,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竟在回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为之哗然,日方的和谈条件才稍有收敛 。
最终伊藤将中国的赔款金额由原先的3亿两白银调至2亿两,对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等要求则不予让步,要求李鸿章“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李鸿章发电报请示,清庭表示同意,令“即遵前旨与之定约” 。3月23日,《中日马关条约》正式签订 。
但私下里,两人又是另一种关系 。让我们听听伊藤博文与李鸿章在条约谈判期间的聊天吧 。
就大清的变法图强,伊藤说:“十年前我在津时,已与中堂谈及,何至今一无变更?本大臣深为抱歉!”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历史交锋:亦敌亦友的东亚双雄】李鸿章惟有叹息:“维时闻贵大臣谈论及此,不胜钦佩 。且深佩贵大臣力为变革尚俗,以至于此 。我国之事囿于习俗,未能如愿以偿 。当时贵大臣相劝,云中国地广人众,变革诸政应由渐而来 。今转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更为抱歉!自渐心有余、力不足而已 。贵国兵将悉照西法训练,甚精 。各项政治,日新日盛 。此次本大臣进京与士大夫相论,亦有深知我国必宜改变方能自立者 。”
伊藤道:“天道无亲,惟德是亲 。贵国如愿振作,皇天在上,必能扶助贵国如愿以偿 。盖天之待下民也,无所偏倚,要在各国自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