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说庞统的下计,确确实实是一条下计 。庞统让刘备退出益州,回到荆州与益州的交界处白帝城 。在这里取得与荆州的联系,然后一步步向益州推进 。这和后来夷陵之战后,东吴进攻益州的情形是一样的 。在那个时候,东吴挟夷陵大捷之威,尚不能突破蜀军阻拦,进入益州腹地 。在这个时候,刘备就能够突破阻拦了吗?
更何况刘备率领军队进入益州,在葭萌关驻扎一年,他为了收揽人心花费了无数心思 。如果回师荆州,他的这一切努力都将付之东流 。与其这样,刘备还不如当初就率领军队,直接攻打益州快捷 。虽然这个下计能够百分之百地保证刘备和他部下的安全,但是会延长夺取益州的进程 。所以刘备才认为庞统的下计太缓,没有加以采纳 。
三、中策的正确性 。
既然庞统的上计和下计都没有被刘备采纳,那么他的中计又有什么合理性,值得刘备采纳呢?刘备在采纳庞统的中计时说,庞统的中计不急不缓,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庞统的上计和下计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放弃刘备在葭萌关驻扎一年的成果,放弃刘备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临时根据地 。不管是刘备采取上计,轻兵远袭成都,还是撤退到白帝城,卷土重来 。葭萌关的临时根据地是非放弃不可的 。
我们知道,刘备驻扎在葭萌关,招揽人心,广树恩德,但是这种影响力是有局限性的 。刘备这样做,就是想要让自己在袭取成都的时候,有后方依托,而这个后方被刘备放在了葭萌关 。在刘备与荆州的联系没有打通之前,葭萌关的根据地对于刘备更加重要 。可以说,如果轻易放弃葭萌关的根据地,对刘备是十分不利的 。从这一方面来说,刘备不由自主地就倾向于庞统的中计 。
文章插图
而刘备采取庞统中计的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个计策既综合了庞统上下计中的优点,又避免了那两个计策的短处 。在当时,高沛、杨怀两名刘璋的名将据守关头,实际上对刘备是一种监视的态势 。如果刘备对成都有所动作,他们就会出兵威胁刘备的后方 。无论刘备是否能够拿下成都,他的葭萌关临时后方是肯定要被高沛、杨怀消灭的 。
因此,刘备要夺取益州,就必须先消灭高沛、杨怀这两个直接威胁自己后方的敌人 。在消灭他们之后,再以葭萌关为后方,向成都稳步推进,这就避免了从白帝城方向推进的迟缓弊端 。即便是战争的时间长一些,可也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并且能够直接威胁成都 。
事实证明,刘备采取庞统的中计是明智的 。刘备在擒杀了高沛、杨怀后,留下霍峻防守葭萌关 。在刘备向成都推进的时候,霍峻遭到了刘璋部下的围攻 。正是霍峻在葭萌关的奋战,使得刘备安置在葭萌关的部下家属安然无恙,保证了刘备的军心不被动摇 。我们可想而知,假如刘备按照上计行事,他没有安全的后方,如果不能一举夺取成都,可能会带来多么不利的影响 。
而一举袭取成都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的 。刘备在稳定后方后,向成都发起进攻 。可是出乎刘备意料的是,他遭到了刘璋的顽强抵抗 。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在荆州诸葛亮、张飞、赵云率领的援军帮助下,付出了庞统战死的代价,才占领成都,夺取了益州 。
即便是刘璋对胜利失去信心,要投降刘备的时候,成都还有精兵三万,谷帛足支一年,吏民都愿意死战 。我们可以想见,如果刘备对成都的袭击没能成功,他将难以短时间攻下成都 。那样一来,没有后方依托的刘备,再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又没有民众的支持,他和他的部下将陷入灭顶之灾 。
因此,刘备采取庞统的中计,首先稳妥地解决了葭萌关临时根据地的安全,保证自己有稳固的后方为依托 。然后对成都稳步推进,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这个计策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获得了成功 。
结语:
在刘备发动对成都的进攻,夺取益州的战役时,庞统为他谋划了上中下三条计策 。刘备认为上计太急,下计太缓,只有中计不急不缓 。因此刘备采取了中计,取得了益州之战的胜利 。这是因为中计符合当时的客观情况,综合了上下两计的优点,避免了它们的缺点,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成功 。
实际上,庞统的中计才是真正的上计 。他的上计采取轻兵远袭成都的行动,是一种极端冒险的计划 。这种冒险是很难成功的,如果失败将让刘备陷入灭顶之灾 。只有采取中计,采取稳固后方,稳步推进的办法才是上策 。只是因为庞统的冒险性格,才将袭取成都的计策定为了上计 。当然作为老练的将帅,刘备自然是不会采纳庞统的上下两计的 。
- 许攸是否投靠了曹操 许攸帮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为何却死于曹操之手?
- 诸葛亮与庞统对比 诸葛亮与庞统对荆州的看法不同,能否看出两者的能力高低?
- 谁灭了关羽 关羽的灭亡真是刘备借曹操之手,行借刀杀人之计吗?
- 怎么有效的向上沟通 有效和上司沟通的技巧
- 曹操的故事有哪些 曹操的故事列述
- 疏散门的开启方向-和沨美建 疏散门的开启方向
- 郭嘉死的时候曹操哭了吗 曹操为何要哭郭嘉?是因为没有人提醒他要防备火攻吗?
- 北极星在啥方向 北极星位于哪个方向
-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许昌 赤壁之战后,曹操为何不再重新整顿军队,反而转入防御?
- 曹操临死之前 在曹操去世的时候,究竟有谁会记着他的恩情、为他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