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死后的东吴 孙权死后东吴到底怎么了 东吴为何没有一点担忧

对孙权死后,东吴为何毫无灭国焦虑、疯狂自相残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
魏蜀吴三国,存在感较低的国家,自然要属于吴国了 。刘备的蜀汉,自认为是正宗的汉王朝的延续,刘备又是“皇叔”,自然被重视 。
曹丕的魏国——当时的最强国,后来的晋朝也是以魏国班底组成,也会被历史重视 。而吴国前没有背景,后没有历史,被大家忽略,似乎属于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吴国并不简单 。
要知道,吴国的建国者孙权,从公元222年被魏文帝册封为吴王,标志着吴国的崛起,到其去世的公元252年,足足在位30年 。
若是从其兄孙策遇刺身亡的公元200年算起,孙权执掌吴国政权长达半个世纪,在这52年时间内,孙权对于吴国的政治影响力可谓是非常关键,凭借一己之力将吴国打造为一方诸侯,但其在晚年时刻的优柔寡断,给其后世子孙的发展和吴国的走向,埋下了祸根 。
我们看历史,不能仅仅从“演义”中了解事情的原委,还应该从各种史料中辨别真伪和细节 。
从目前掌握的各种历史资料中抽丝剥茧,我们发现,孙权称帝之后,尤其是到了晚年,虽然面临着蜀国和魏国侵略的危险,但其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解决国家内部各种争斗中,孙权也没有平衡好其内部子嗣、亲戚、部下的关系,为其死后吴国不断发生内部争斗留下隐患 。
那么,在孙权死后,东吴的各个阶层,为啥没有团结一致,积极对外,而是热衷于内部争斗呢?难道他们不担心在纷杂的三国时期,因内乱导致国家政权不稳定而让外敌趁机入侵吗?
或许他们也担心,但因为在东吴内部存在诸多根深蒂固的原因,导致他们腾不出时间和精力顾及外面的事情 。下面,就“孙权死后,东吴为何毫无灭国焦虑、疯狂自相残杀?”这一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一下 。

孙权死后的东吴 孙权死后东吴到底怎么了 东吴为何没有一点担忧

文章插图
直接原因:孙权在立嗣问题上反复犹豫,举棋不定
话说皇帝这个角色,对于众人的吸引力简直是太有诱惑力了 。
不然,民间怎么会有“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说法呢?从侧面反映出老百姓对做皇帝的渴望 。
所以说,无论是草根还是权贵,都想圆自己的皇帝梦 。我们观看各个朝代的电视剧,知道了在宫廷内部,为了争夺皇权,各种势力间的争斗是多么地激烈,尽管某些情节是戏说,但也从侧面反应出历史真实的一面 。
孙权家的故事也很狗血,足够写一部内容丰富、人物性格突出、矛盾点频频爆发的电视连续剧了 。因为孙权在立嗣这一重大决策中有些举棋不定,导致后续权臣当道、篡权夺位的事情频频发生 。
首先来说,孙权儿子很多,且人才济济,正是因为这一特点,加之孙权本人对儿子们的亲疏远近,影响了孙权对争夺皇位这一重大事件的判断 。
据《三国志》记载,孙权的大儿子孙登为人好善,且有治国之方,只可惜英年早逝,只获得了太子之名,未能登上皇位 。孙权确定三子孙和为太子 。
但孙权更喜欢四子孙霸,将其封为鲁王,还授予其与太子孙和同等级别的待遇 。这不是犯了“僭越”之怒吗?也有臣下向孙权进谏认为这不妥,但孙权不为所动 。
时间长了,鲁王孙霸就起心思了 。为啥我就不能当太子了呢?于是,明里暗里和孙和争斗,弄得全国皆知两兄弟不和 。
孙权死后的东吴 孙权死后东吴到底怎么了 东吴为何没有一点担忧

文章插图
孙权无奈,只好废掉太子孙和,将挑起事端的鲁王孙霸杀掉,转而将另一个儿子孙亮送上了皇位 。
其实,孙和也是非常有才能的,大儿子孙登对弟弟孙和有极高的评价,曾经给父皇孙权建议“皇子和仁孝聪哲,德行清茂,宜早建置,以系民望 。”若是孙权就确定孙和就是太子,并且给予特权,相信后续的兄弟阋墙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 。
孙权于公元252年驾崩,太子孙亮继位,孙峻辅政 。东吴内部的争斗告一段落了吗?没有!
后续孙亮又被权臣孙綝废黜杀死,孙权的六子孙休继位,孙休又联合势力将孙綝干翻,过了六年,孙休病故,诸臣拥立孙和之子孙皓当上了皇帝 。
孙皓又将孙休的子孙杀掉 。这一桩桩惨案,连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 。
孙权家里面的人在不停争斗、自相残杀,“不亦忙乎”,下边的群臣也在争权夺利 。从孙权的父亲孙坚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派系问题,而这一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孙权死后,东吴内部的派系争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激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