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治国的重心转向文治,乾隆皇帝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弘历 ,  , 清朝第六位皇帝 , 年号“乾隆”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清朝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 , 清朝结束了长达70年的统一准噶尔之战 。至此 , 乾隆皇帝治下的清朝既无内忧 , 也无外患 , 暂时进入了全盛时期 。
从乾隆二十四年起 , 清朝有了一段时间的全盛时期 , 也是所谓“康乾盛世”的全盛时期 。

把治国的重心转向文治,乾隆皇帝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文章插图
既然太平盛世了 , 乾隆皇帝的治国理念也要变上一变 , 他从乾隆二十四年开始 , 把治国的重心转向文治 。
而重视文治的目的 , 是为了“持盈保泰” , 也就是真正进入到了守业期 , 准备整理出一些重要的经验传给后世君王 , 让他们有规可循 , 有经验可借鉴 , 以保清朝长长久久 。
为此 , 乾隆做了一系列事情 , 如开始整理、汇编重要历史文献 , 删除某些404的内容 , 证明和完善清朝统治的合法性 。
还如大规模给宗室平反 , 包括给清朝入关之初立下不世功勋的多尔衮、多铎等人 , 以及被雍正迫害的宗室中人 , 来保证满族宗室的团结 。
再如对康熙、雍正两朝的不法臣僚、贪官污吏 , 乾隆也要求如实在国史和相关文献中记录 , 不比隐晦 , 以警示后人 。
除上述行为之外 , 乾隆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大力“扶植纲常” , 开始从儒家的忠义立场为出发点 , 教导天下臣民要学会“忠” , 并大肆宣传 。
要解释何为“忠”?除了找出书本上记载的古人的范例大肆宣传外 , 主要就是对明清更迭之初的一些人和事 , 进行重新解读 。
于是 , 在乾隆皇帝表态“(前明)诸臣各为其主 , 义烈可嘉”后 , 明末清初的那些历史名人们的评价标准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变化 。
为明朝殉国的史可法、刘宗周、黄道周等前明旧臣 , 都被乾隆予以相当高的评价:“临危受命 , 均足称一代完人……皆无愧于疾风劲草 。”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 , 乾隆下令为江阴抗清三公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分别追赐谥号“忠烈”、“烈愍”、“节愍” , 并建祠纪念 。
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 , 乾隆亲自为史可法画像题诗 , 并命令将史可法曾写给多尔衮的信件等札稿 , 放于扬州史可法纪念祠中 , 并要求勒于祠壁 , 以此来褒扬史可法这位大忠臣 。
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 , 乾隆为褒扬袁崇焕 , 下令寻找其子孙后代 , 并要求地方官依据袁氏后人的实际状况授官 , 因袁氏后人读书不多 , 只好授予扎佐官(县官的助理) 。
如上述给前明忠臣的褒扬 , 给予其后人的优待 , 在乾隆皇帝提倡“扶植纲常”后 , 开始大规模进行 。
既然有“忠” , 就必须要有“奸”来衬托 , 乾隆因此表示“一褒一贬 , 衮钺昭然 , 使天下万世共知朕准情理而公好恶 , 以是植纲常 , 即以是示彰瘅 。”
这就是要褒扬忠义 , 惩治奸邪了 。史可法、黄道周等人既然是忠 , 那么 , 叛明投清 , 为清朝夺得江山曾立过汗马功劳的其余前明文、武旧臣就是奸邪了 。
故而 , 乾隆开始陆续对洪承畴、冯铨、钱谦益、龚鼎孳等清朝入关之初大加笼络和优待的降臣们大肆批评 , 斥责他们“大义有亏” 。
把治国的重心转向文治,乾隆皇帝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文章插图
乾隆四十一年 , 乾隆下令编撰《贰臣传》 , 乾隆四十八年 , 乾隆下令编撰《逆臣传》 , 将明末清初的重要降臣都编入其中 。
乾隆的想法就是用这些“贰臣”和“逆臣”当教材整顿纲常:“俾天下万世共知似此行同狗彘之徒……以副朕扶植纲常 , 折衷公当至意 。”
乾隆做的上述事情 , 看似很提气 , 其实 , 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天下臣民认可清朝 , 并世代臣服清朝 , 他褒扬“忠”和贬斥“奸” , 核心目的都是为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