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注解:长句:指七言古诗 。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 。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 。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 。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 。
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 。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 。“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 。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 。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 。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 。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下一句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 。全诗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塑造出完整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流转匀称,优美和谐,特别是描绘琵琶的演奏,比喻贴切,化虚为实,呈现出鲜明的音乐形象 。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下一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 白居易的琵琶行表达了什么情感 白居易的琵琶行
- 奥尔良琵琶鸡腿家常做法 奥尔良琵琶鸡腿需要哪些材料
- 白居易不娶琵琶女的原因是 白居易不娶琵琶女的原因
- 琵琶骨的位置图片 琵琶骨
- 琵琶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无悔华夏 琵琶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 纳西琵琶是一种什么样的乐器?如何弹奏?
- 杀人如麻的暴君高洋竟将自己的爱妃肢解做琵琶
- 纳西族有哪些文化?纳西琵琶起源于哪个朝代?
- 琵琶原产于日本对吗
- 穿堂惊掠琵琶声百度网盘下载 穿堂惊掠琵琶声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