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同袍,与子同裳 与子同裳( 二 )


懂了这六个字,这首诗就好解了,下面就直接来翻译这首伟大的作品!
秦国地处西陲,临近西戎,西戎屡屡侵扰为害,抵御外侮的重任就由秦国人民担负起来了 。秦国民风向来刚健尚武,在这正义战争中更是踊跃入伍、相互勉励奔赴战场 。他们唱着这样的战歌,表达同仇敌忾的决心,表达将勇敢战斗的壮志豪情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等诗句,是形容战士亲密无间,同舟共济如同一人 。这样万众一心的军队必将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 。也由此可以想知,当时的条件是很差的,战士们的装备可能不佳,但是他们有的是爱国热情,物质上的困难他们在所不顾 。他们只要修整好了武器,便雄赳赳地开赴战场 。这是多么慷慨激昂的爱国精神啊!至今读来令人振奋不已 。
诗以“同袍”“同泽”“同裳”起兴,既形容战士亲密无间的关系,又引起“同仇”“偕作”“偕行”之事,有介乎“兴”和“赋”之间的感觉 。诗情调激昂,意义深远,正如明钟惺所说:“有吞六国气象 。”这首爱国主义的战歌,在春秋时期就有很大影响,为人所熟知 。另外,“同袍”“同泽”“同裳”充分反映了之间亲密团结、真诚互助的精神,这种精神影响深远,后世军人互称“袍泽”“同泽”即本于此,也说明了此诗影响之大 。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出自哪里?
出自先秦的《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注释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
王:此指秦君 。一说指周天子 。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
同仇:共同对敌 。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
作:起 。
裳:下衣,此指战裙 。
甲兵:铠甲与兵器 。
行:往 。
鉴赏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 。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 。全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
【与之同袍,与子同裳与子同裳】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 。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