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对知识分子的四阶段:礼遇硬逼轻视杀戮

听说朱升很有学问,朱元璋就学刘备三顾茅庐,“微服从连岭出石门,亲临其室” 。听说镇江的秦从龙学问很大,朱元璋特地派侄儿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前去邀请,并特意远出南京城门迎接,安排他和自己住在一起,“事无大小,悉与咨谋”,“称先生而不名” 。每年秦从龙生日,朱元璋“皆有赠遗,或亲至其家,与之燕饮,礼遇甚厚” 。秦从龙感激得见人就流泪诉说朱的知遇之恩 。
知识分子瞧不起他这个出身寒微的山大王,他也不以为忤,而是愈加低声下气 。刘基“自以仕元,耻为他人用”,说什么也不肯出山 。朱元璋叫处州总制孙炎派人力请,又叫刘的朋友陶安和宋濂分别赠诗劝说 。软磨硬泡,终于把刘基请了出来 。朱大喜过望,专门建了礼贤馆给刘基等人居住,跟刘基说话,从来都称“老先生”,在给刘基的信中这样开头:“元璋顿首奉书伯温老先生阁下”(《慰刘基书》、《谕刘基书》,《全明文》卷34),语气恭敬虔诚得无以复加 。
网络配图
朱元璋的知识分子工作,做得确实太到位了 。他的谦虚、热情、耐心、豪爽、推心置腹倾倒了大批文化人 。知识分子纷纷说,“吾辈今有主矣”,死心塌地为他卖命 。朱元璋的投入获得了百倍回报,最终独步天下 。论者多以为,朱元璋的知识分子政策是他最终从群雄中脱颖而出的根本 。方孝孺就说:“地大兵强,据名号以雄视中国者十余人,皆莫能得士;太祖高皇帝定都金陵,独能聘至太史金华公(宋濂)而宾礼之 。”
建国之后,随着形势的发展,朱元璋的知识分子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开国之初,百废待兴,各条战线急需人才 。为充实官僚队伍,朱元璋掀起了一次访求知识分子高潮 。他继续以前的老办法,命人携带大量金钱分赴各地寻访人才 。对知识分子还是坚持“给足面子”,嘱咐使臣们:“求贤之道,非礼不行……有司尽心询访,必求真材,以礼敦遣 。”
不过,朱元璋这时的知识分子政策已由一手变成了两手 。天下未定之际,读书人不出山他不硬逼 。因为逼急了,这些人有可能跑到他的对手那里去 。他只能摆出宽怀大度的样子,置之不问 。如今天下已经姓朱,读书人无处可逃,所以对那些太不给面子的知识分子,朱元璋不再介意偶尔显露一下自己的獠牙 。江西贵溪的夏伯启叔侄不愿在新朝当官,干脆把自己左手的大拇指砍掉,以示决心 。朱元璋闻讯大怒,把夏伯启叔侄抓到南京,亲自审讯,枭首示众,全家籍没 。苏州人姚润、王谟,同样因为“被征不仕”,“皆诛而籍其家” 。
《明朝小史》更记载:“帝既得天下,恶胜国顽民,窜入淄流,乃聚数十人,掘一泥坑,特露其顶,而用大斧削之 。一削去头数颗,名曰‘铲头会’ 。”就是说,他痛恨那些托身寺庙的遗民,将他们埋入地中,止露其头,用大斧削去,称为“铲头会” 。
在朱元璋以前,虽然君权严重,士大夫阶层还是享有一定程度的人格独立 。“山林隐逸”不但被宽容,甚至被尊崇 。这是传统社会留给人们最后一块自由呼吸的空间,朱元璋却毫不犹豫地封杀了 。他认为,这些拒绝与他合作的人必定是看不起他这个前乞丐 。他发布命令:“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 。”这就是所谓的“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罪 。天下是他朱元璋的天下,所有读书人都是仰他朱家的阳光雨露而活,不为他朱家服务,就是滔天大罪 。
网络配图
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效果十分明显 。天下知识分子再也不敢东躲西藏,都老老实实出来为新政权服务 。大明王朝的官僚体系迅速建立,国家机器按计划有效运转起来了 。到了晚年,朱元璋对知识分子大开杀戒 。于是洪武朝的知识分子,遭遇了人类史上罕见的浩劫,上流精英几乎被一扫而光 。虽然朱元璋越来越看不起知识分子,但他对知识分子的防范戒备心理却丝毫没有放松 。起因是“士诚小人”这个典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