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入乱世的三国群雄仁慈之主:益州牧刘璋( 二 )


网络配图
【误入乱世的三国群雄仁慈之主:益州牧刘璋】再说杀人,也有两个 。一个是张鲁的母亲 。张鲁母亲蛊惑刘焉称帝,鼓动刘焉出钱出兵派张鲁进驻汉中,到了汉中却自立山头,不听指挥 。刘璋没辙,把张鲁母亲杀了 。一个是刘备收买的内奸张松 。刘璋对张松是极其信任的,把益州的前途命运押在张松的出使上,没想到张松是抱着把益州卖掉的动机去的,卖给曹操不成就卖给了刘备 。刘璋气急,把张松杀了 。杀这两个人,可以作为刘璋政治上缺乏手段的证明,但更表现了刘璋这种好人在面对阴谋诡计、阴险反复时的无奈 。他希望好心得来好报,明明好心对你,却得到恶果 。对白眼狼,刘璋也愤怒 。杀这两个人时,没有一个求情的,揭发张松的,还是张松的哥哥,足可以说明这两人的行为,在当时的主流价值观里,的确该杀 。刘璋并没有因为杀了两人,而招致道德上的埋怨 。
这所有的一切,都在证明刘璋是个地地道道的好人 。这种好人的品质,对于一个在乱世掌握了足以自保的人力、物力资源,占据了地利的良好条件的诸侯来讲,是很难得的 。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崇拜权力,对权力的热衷就像牛虻对血的热爱,一旦到手之后就会死命抱住,无所不用其极,别说什么道德底线,即便搭上身家性命也在所不惜 。但对于整个国家、民族来讲,谁掌握权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是否用权力来造福于民 。而这个造福,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古代中国,很大的一点体现在人口上 。因为那会儿没有计划生育,过上好日子,谁不想多活几年多生几个呢!尤其是在乱世,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命运的时刻,能够保存人口血脉是功德无量的,其福荫延绵也不是什么气节可以换来的 。现在我们看三国英雄光彩照人,可又有谁知道这光彩照人的背后有多大的危机!三国前夕的公元156年,也就是汉桓帝永寿二年,全国人口已经超过五千万人 。而在蜀亡时,据钱穆《国史大纲》记载,全国人口只有七百余万人,不到盛汉时南阳、汝南两郡的人数 。七百万和五千万的差距是什么?五千万能做到混乱一百年,少数民族不敢窥视 。七百万能做到即便大一统的晋也很快分崩离析,少数民族不断涌入在中原肆虐,一直持续到四五百年后的隋唐,就连隋唐,也是少数民族血统的统治者建立的 。这就是人口锐减的遗祸!
这种人口锐减,固然有瘟疫、黄巾、董卓的因素,但那些标榜为英雄的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们,又何尝不是背负了累累血债!掌握了话语权的他们有时也会哀叹“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但在维护权力时,又何尝在生命面前手软过!相反,被斥为“守门之犬”的刘璋,一直以来在蜀中“宽仁”,就连诸葛亮也不得不承认刘璋治下的蜀中“民殷国富”,这难道不是刘璋的政绩?尤其是在自己的权力和别人的生命的抉择中,毅然而然的选择了别人的生命,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他是一个好的统治者吗?
网络配图
按当时的逻辑,刘璋的确不如刘备,若单纯的算一场仗,刘璋也的确是在造福 。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对刘备而言,益州是志在必得的,以诸葛之智,马超之勇,尽管成都有三万精卒,吏民同心,也仅仅是个时间问题 。一旦城破,玉石俱焚,伤亡估计至少也要五、六万 。刘璋一降,五、六万人不用死了 。然而刘备、诸葛亮治下的蜀中,仅仅一个夷陵之败,就把刘璋省下的耗光了,再加上多年连绵的战争,让“民殷国富”的益州,竟然穷的叮当响 。虽然诸葛亮余威尚存,但一个为求自保的邓艾,来了个千里跃进,就让蜀国亡了,色厉内荏的本质暴露无遗,能比得了刘璋治下“吏民咸欲死战”的益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