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为何算不到自己会不得善终惊惧而死

大凡一个王朝的开国功臣,或韬光养晦,安享晚年,或骄横恣肆,最终被戮 。然而,像刘基这样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却还是少见 。朱元璋曾将刘基比作张良,于是就有人也将刘基与张良比较 。明人廖道南就说,汉代大封功臣,张良仅要求封为“留侯”就满足了,然后专心于道术,明哲保身,传说中还变成了神仙;而刘基却没有急流勇退,反而犹豫在朝,最终就像野鸡投于网罗、野象因其象牙而遭杀身之祸 。
网络配图
其实,在洪武元年(1368年)刘基被授予御史中丞职务的时候,他还是很有点意气风发的 。中书省都事李彬犯下贪纵之罪 。李彬是丞相李善长的亲戚 。李善长请刘基缓治李彬之狱 。刘基坚决主张查办,并派人专程向远在汴梁的朱元璋汇报 。李善长却在朱元璋面前抢先告了一状,说刘基“专恣” 。对于专制君主来说,臣下的专恣自是不可容忍 。朱元璋对刘基的宠信开始打折扣了 。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刘基的方术似乎也不灵验了 。天大旱,刘基进言道:“阵亡士兵的妻室共有数万之众,居于别营,阴气郁结:工匠死后,尸骸未收;张士诚的降卒们都编入了军户 。这三点有干天和,所以发生旱灾 。”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建议,妥加处理 。谁料十天过后,依旧大旱 。至此,刘基只得卷铺盖回老家 。
但刘基毕竟是开国元勋,朱元璋没有一下子做绝 。仅仅三个月之后,刘基又被召回了京城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 。刘基被封为诚意伯 。微妙的是,此时的朱元璋对刘基不再是言听计从了 。例如,朱元璋对李善长不满,想换杨宪、汪广洋或胡惟庸为相,咨询刘基的意见 。刘基据实情指出了各人的缺点,认为三人都不宜为相 。然而,朱元璋后来却将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先后起用为相 。刘基所说的一番话,传到三入耳朵里,明摆着是得罪人 。可见,刘基在明朝建国之后的生活,过得非常压抑 。
网络配图
刘基年轻时所写的诗,抑扬顿挫,豪气非常,使人读了热血沸腾 。但功成名就后,他反而屡屡哀叹穷病衰老,昔日的豪气荡然无存 。设身处地一想,也很容易了解他的难言之隐 。想当年他同朱元璋一块起义,老谋深算,运筹帷幄,大策方略多是他一人策划 。那时如果分道扬镳,收纳一班豪杰,自己干去,当日的宇中,真不知是谁的天下?可恨费尽了心血,都为他人做了嫁衣 。好容易造反成功了,大明帝国成立了,自己得到的是什么?不过是一个诚意伯的虚头衔,一些金玉粟帛的零星赏赐罢了 。比之朱元璋的富有四海、南面而王、生杀予夺集于一身,何尝不是天壤之别 。加之,朱元璋猜忌好杀,屡兴大狱,少者牵连几千人,多者累万 。眼看着身边的故朋旧友杀的杀,族的族,流的流,说不定哪一日就会杀到自己的头上来!自己又是功高震主的人,走了不好,不走也不好 。此中难言之痛,想来很少人能知道吧!
碰上朱元璋这样的猜忌之主,归乡隐居,安享晚年,对刘基来说也成了奢望 。刘基意识到自己直言敢谏得罪了许多人,因此想从官场及早抽身,回乡过安逸清闲的生活,免遭不测之祸,多次上书请求告老回乡 。洪武四年,刘基回到故里 。在乡间,他谢绝一切官府往来,每日只是饮酒弈棋、读书吟诗,从不谈论过去功绩 。但他终究还是逃脱不了厄运 。洪武六年(1373年),胡惟庸出任丞相 。他对刘基不荐举自己为相怀恨在心,于是在皇上面前诬陷刘基,说他在家乡谋占了一块王气之地作自己的墓地,图谋不轨 。朱元璋最忌讳的就是有人篡位,于是革掉了刘基的俸禄,准备严加查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