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豨与臧霸等人,演义中称“泰山群寇”,实际上属于青徐一带地方豪强,乱世聚众自保,《武帝记》:“泰山臧霸、孙观、吴敦、尹礼、昌豨各聚众”(这种情形当时很多,许褚也是一例) 。吕布占据徐州时,这几位都归附了吕布;吕布败,他们又都归降曹操,“布败,获霸等,公厚纳待,遂割青、徐二州附于海以委焉,分琅邪、东海、北海为城阳、利城、昌虑郡”,可以看出曹操对几位是非常大度的,厚加封赏,仍让他们镇守故地,希望通过这种安抚政策换得东方的暂时稳定,以便专心对付大敌袁绍 。而臧霸确实不负曹望,成为青徐连帅 。唯独昌豨与众不同,辗转反侧多次,而且每次叛乱都在节骨眼儿上:
网络配图
第一次叛乱
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余万,将进军攻许(昌)”,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刘备看准机会起兵反曹 。侧翼不稳,难以抗北,何况“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于是留于禁屯延津以拒袁绍,自将大军闪击徐州 。刘败走,关被擒,正要回师官渡,这时昌豨一枝独秀冒出来了,“昌豨叛为(刘)备,(太祖)又攻破之” 。不知昌豨是不是受了袁绍的指使,不然刘备都败了,他又挺身而出 。
【三国英雄人物志:在乱世中一直摇摆的昌豨】第二次叛乱
曹操刚破袁绍于官渡,昌豨又叛(这次不知为了什么) 。《张辽传》:“袁绍破,别遣辽定鲁国诸县 。与夏侯渊围昌豨于东海” 。昌豨把夏侯渊张辽耗了几个月后,看着曹军粮食将尽,便看准时机准备收场,在城上对张辽使眼色(二人也“有旧”-吕布时为同僚) 。张辽单身入敌,说的昌豨满心欢喜,还引妻子出见(我看双方都是在顺水推舟,皆大欢喜) 。“豨欢喜,随诣太祖,太祖遣豨还”,一句“遣豨还”似乎不是什么好脸色(既没加官,也没进爵),还责备张辽“非大将法” 。
网络配图
第三次叛乱
大概是上次跟着张辽去见曹操没有得到什么筹码,心中不平吧,“冀州平,昌豨复叛” 。这次曹遣于禁征之,又是一场攻坚恶战 。“禁急进攻豨”,在于禁尚未攻克之时,曹又派夏侯渊“与禁并力”,很明显曹操这次要迅速彻底解决东方隐患 。
当时曹操本人也在东海率乐进李典讨海贼管承,军淳于 。从后来曹的话“豨降不诣吾而归禁”来看,昌豨当时是可以直接到曹操那儿去投降的,而他没去,说明昌豨自知过不了曹操这一关 。
记不清哪位古人这样评论过昌豨,大意是说:昌豨不象臧霸等人那样安心做官,也许是因为他自认才高于霸等,而又偏不得曹操赏识,于是以叛求进 。然叛而又降,降而又叛,说明他始终没得到满足–换句话说,曹操对这种一瓶子不满而又反复不定的人不感冒 。
对待不稳定的地方势力(及边远外族),自古都是恩威并用,而且常常是先恩后威,先礼后兵,曹操处理青徐豪强是典型一例 。而说到威服,绝不仅仅是杀人那么简单 。比如说张辽劝降昌豨后,曹操无论如何是杀不了昌豨的:
一、因为张辽是以曹操“德怀四方”的名义劝降昌豨的,此时杀了他只能是冒天下之大不违,自己名声扫地;
网络配图
二、袁绍初破,河北未定,对东方还要继续怀柔;
三、最为关键的一点:此次曹军并没有击败昌豨,而是被消耗得“粮尽欲还”,昌豨站了上风,有了跟曹操讨价还价的筹码 。此时若杀昌豨,不仅会遭到青徐豪强的耻笑,更会使他们众志成城,铁了心地反抗曹操 。所以,昌豨面对曹操是有恃无恐,而对面的曹操则是满怀无奈:威服没有资格,恩服嘛,实在是恨得牙根儿发痒 。一句“遣豨还”,并没有看到张辽所说的“大赏” 。
- 三国中东吴阵亡的大将排名:排第一的当然是他!
- 揭秘三国孙权与刘备曹操最大的差距是什么
- 三国历史中足智多谋的人非诸葛亮而是他
- 揭秘三国中的徐庶为何喜欢吃独食
- 三国美女二乔故里之争:直接涉及五省七地
- 三国历史上最强统帅诸葛亮排第三榜首当之无愧
- 揭秘:西游世界最让孙悟空惺惺相惜的英雄是谁?
- 三国十大经典遗言曹操最奸诈布72疑冢
- 三国未解之谜诸葛七星续命灯真能续命
- 历史揭秘:三国里面最好的老板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