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过不在将士:应还北洋海军将领公正评价( 四 )


首先来看“畏日遁逃”是否属实?
1894年6月,日本发兵入朝,林泰曾受命统带3舰驶往朝鲜仁川 。23日,林泰曾到达仁川即派人打探日军情况 。24日,林泰曾会见日本领事,提出交涉,并电告国内相关情况 。25日,他又发回电报,报告风闻有5000日军即将到达仁川,建议后路速备海军大队并调南洋军舰来北洋 。26日,林泰曾发回第三封电报,称军舰在仁川战守均不宜,拟留一二舰在仁川探信,余舰转赴牙山备战守 。30日,林泰曾根据命令率舰开回整备 。
在此阶段,中日两国并未开战,林泰曾正确判断形势,并提出了备战的积极建议,根本不存在“畏日遁逃”的问题 。在当时的装备条件下,一个编队在海上连续执行8天任务后返回“整备”很正常,否则就难有再次出动的能力 。指责林泰曾“畏日遁逃”,不过是李鸿章推卸责任的借口 。
其次,目前所能见到的对林泰曾生前各方面评价都比较高,从未有“胆小”之说 。他自投身海军后,几乎参与并指挥了北洋海军执行的所有任务,一贯表现积极 。甲午开战后,林泰曾坚决主张采取攻势战略,要求“举全舰遏制仁川港”,与日本联合舰队“一决胜负于海上” 。他为人“性沉毅”,而“待下仁恕,故临事恒得人之死力”,在黄海海战中率领“镇远”舰始终冲在前面,并连续击伤日舰 。在这一系列表现中,看不到任何“胆小”的影子 。
将林泰曾自杀视为“胆小卸责”是偏颇的 。林泰曾早就立下了“舰亡与亡”的决心,而且在当时清廷“重舰轻人”的巨大压力下,立此决心的北洋海军将领不在少数 。姑且不论这种做法是否妥当,对北洋海军将领来说,这实在是一种值得敬佩的英勇表现,需要有极大的勇气 。林泰曾是北洋海军高级将领中的杰出代表 。
邓世昌绝非“虚假典型”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是北洋海军将领中著名的民族英雄 。但就是对这样一位将领,时下也有少数人提出质疑,认为邓世昌是后人搞“虚假宣传”的产物 。其主要质疑有四:
一是对邓世昌治军严格提出质疑 。有文章认为邓世昌对下属十分苛刻、严酷;还有人说邓世昌在北洋舰队中是事故率最高的一位管带,不配做“民族英雄” 。
应该承认,邓世昌不是完人,他有缺点 。在封建旧军队中打骂士兵是普遍现象,舰队即将开战之际,面对存在的纪律松弛、斗志涣散等问题,采取非常手段整肃军纪实属正常,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责 。
而对于事故率高的问题也应客观分析,北洋海军成军仅6年,驾驭的又是代表当时科技水平的新式战舰,在官兵素质尚不高的情况下,事故隐患在所难免 。邓世昌自投身北洋舰队后事事争先,频繁执行各种任务,而执行任务多、干事多者,事故概率自然会高 。对此,不应以偏概全 。
二是对邓世昌驾舰撞击“吉野”提出质疑 。有人认为,“致远”舰速度不及“吉野”,“以慢撞快”非常盲目;还有人强调,在蒸汽铁甲战舰的时代,使用撞击战术很不科学 。
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其一:当时日舰正以优势兵力和火力形成对旗舰“定远”的围攻,形势非常危急,邓世昌此举可吸引敌舰、减轻旗舰压力;其二:撞击战术在当时仍有一定适用性,“致远”舰舰首下方就有为实施撞击而设计的冲角,当时“吉野”在纵队队列之中不便机动,又正好处于“致远”舰首正横位置,“致远”是以截击态势冲向日舰,一旦撞上可收重创敌舰之功效;其三:“吉野”具有侧舷速射炮的火力优势,正横向是其发扬火力的最佳方位,“致远”试图撞击“吉野”,迫使其转向,可直接降低其火力效果,有利于改变北洋舰队的不利态势 。由此可见,撞击“吉野”并非盲目之举,而是试图以重伤之舰为战局作出最后一搏的英勇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