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过不在将士:应还北洋海军将领公正评价( 三 )


丁汝昌这种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忍辱负重,最后时刻尽节以终的崇高品格和爱国精神难能可贵 。这一切不应否定,也不容否定 。历史应当还丁汝昌这个甲午战争最大的悲剧人物以公正 。
刘步蟾没有“怯战自保”
刘步蟾,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兼旗舰“定远”号管带 。黄海海战中,在丁汝昌受伤后代为指挥 。在威海保卫战中,他英勇抗敌,最终在不得不引爆“定远”后,拒绝投降而服毒自杀 。
甲午战争后,国人对刘步蟾的评价一直是正面的 。但至20世纪中叶,他突然又成为史学界关注的焦点,在一些学术书籍和影视作品中,其形象变得相当负面 。
据查,刘步蟾的这些恶名主要来自英国人戴乐尔(又译泰莱)之手 。戴乐尔是北洋舰队洋员,海战时曾担任“定远”舰副管驾,在其晚年所著回忆录《中国事记》中,刘步蟾被描述成为中国将领中的反面典型 。由于戴乐尔是海战的经历者,他的话具有一定权威性,因此该书译本被视为研究北洋海军的重要一手资料 。

评价历史人物,实践是最好的检验 。戴乐尔攻讦刘步蟾的要害问题,是指责他在黄海海战中擅自改变既定阵形,怯战自保 。那么,北洋舰队将双纵阵改变为雁行阵,是否是刘步蟾擅改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丁汝昌在战后报告中明确指出曾下令变阵,刘步蟾代表提督发出变阵旗号,完全是职责所在 。其次,变阵后“定远”舰居于舰队正中最前方,距离日联合舰队本队最近,受敌火力威胁最大,又怎么可能自保?再次,海战中“定远”舰一直冲锋在前,从第一个开火到最后一个撤离,如果刘步蟾怕死,“定远”舰怎么可能会有如此勇敢的行动?
戴乐尔为什么要诬陷刘步蟾?戴乐尔是经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介绍进入北洋海军的,自恃有此背景,对北洋海军事务多有干预,刘步蟾对其越权举动多次予以制止,戴乐尔对刘步蟾积愤已久,这恐怕是他诋毁刘步蟾的原因所在 。
评价刘步蟾,还有一个著名的争议事件——“撤旗事件” 。1890年,北洋舰队南下停泊香港期间,提督丁汝昌因事离舰上岸,刘步蟾按规定下令降提督旗,升总兵旗 。此举惹怒了总教习、英国人琅威理,他认为自己这个“副提督”还在,为何要撤提督旗?为此他与刘步蟾发生争执,后愤然辞职 。琅威理离去后,北洋海军的训练军纪日渐松懈 。有人将此事简单归结为刘步蟾排挤琅威理 。但实际上,“撤旗事件”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
北洋海军创建初期,面临技术和人才严重不足的困境,聘请洋员是正确和不得已的选择 。但是,洋员也是西方国家企图控制北洋舰队以捞取政治利益的重要手段 。如何一方面努力学习西方,一方面又牢牢掌握海军的控制权,始终是北洋舰队一个既重要又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撤旗事件”实质上就是一场北洋舰队的控制权之争 。在这一重大是非问题上,刘步蟾是清醒的 。当然,“撤旗事件”的处理也反映了刘步蟾与琅威理平时积累的矛盾 。
总之,刘步蟾为中国近代海军特别是北洋舰队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在近代中国腐朽社会的大环境下,他无力改变失败的命运,但还是以自杀这样悲剧性方式表达了爱国精神和坚贞气节,其崇高精神值得后人敬仰 。
林泰曾不是“胆小鬼”
林泰曾,北洋海军左翼总兵兼“镇远”号铁甲舰管带 。1894年中日黄海海战后,“镇远”舰入港时触礁受损,林泰曾引咎自杀 。
与北洋海军许多将领一样,林泰曾身后受到的不公指责中,除了“能力不强”外,最重的就是“畏日胆小” 。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李鸿章和丁汝昌对林泰曾的评价 。李鸿章在丰岛海战后给丁汝昌的电报里写道“林泰曾于仁川畏日遁逃……”;林泰曾自杀后,丁汝昌的评价是“林泰曾向来胆小……” 。以此为依据推断,林泰曾是“胆小鬼”似乎成了史学界的流行看法 。为了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一问题,有必要进行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