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关羽失荆州的背后指挥不当致地失人亡( 三 )


潘浚是荆州武陵人 , 他先在刘表那里任江夏郡的从事 , 此后又在刘备手下为治中 。“备入蜀 , 留典州事 , ”公安是荆州的治所 , 既然“留典州事 , ”那潘浚必然留守在公安 。傅士仁于公安叛降 , 如此大事 , 必有同党参与 , 一起策划 。同党为谁?最大的可能就是潘浚 , 因为潘浚身为荆州治中从事 , 职责甚重 , 没有他点头赞同 , 傅士仁是不敢轻率“迎权”的 。对此《三国志集解·潘浚传》引用王懋竑之语:“按潘浚为昭烈(刘备)治中 , 又典留州事 。责任盖不轻矣 , 与士仁共守公安 , 士仁之叛降 , 潘浚岂得不知之?自典留州事而听其迎降 , 可乎?……故浚当与糜芳、士仁同 , (杨)戏之讥贬自不为过?”所谓“杨戏之讥贬”是指杨戏所撰《季汉辅臣赞》之语:“潘浚字承明 , 武陵人也 。先主入蜀 , 以为荆州治中 , 典留州事 , 亦与关羽不穆 。孙权袭羽 , 遂入吴 。”从中可知 , 潘浚“亦与关羽不穆” , 表示其在与关羽的关系上和糜芳、傅士仁是一致的 。
孙权既然知道糜芳、傅士仁与关羽“有隙”而“阴诱”之 , 那么身处荆州治中之位 , “典留州事”的潘浚和关羽“不穆” , 孙权又怎么会放过这个机会不去“阴诱”呢?且糜芳、傅士仁作为迎降首功 , 后在吴国虽得录用 , 但不过为人部属 , 反不如潘浚 , 其一“迎降” , 孙权即“拜浚辅军中郎将 , 授以兵 , 迁奋威将军 , 封常迁亭侯 。权称尊号 , 拜为少府 , 进封刘阳侯 , 迁太常” 。若非潘浚“迎降”之功大于糜、傅 , 潘浚官运岂能如此亨通 。关羽不仅与部属不睦 , 与蜀中其他将吏的关系亦十分紧张 。例如“刘封者 , 本罗侯冠氏之子 , 先主至荆州 , 以未有继嗣 , 养封为子” 。关羽既然与刘备“寝则同床 , 恩若兄弟” , 那他同刘备的养子刘封就有了叔侄关系 。然而就是这位与关羽有叔侄之亲的刘封 , 在“关羽围樊城、襄阳 , 连呼(刘)封、(孟)达 , 令发兵自助”的关键时刻 , 离襄樊前线只有咫尺之遥的副军将军、上庸太守刘封居然装聋作哑 , 抗拒羽命 。“封、达辞以山郡初附 , 未可动摇 , 不承羽命” 。可见 , 关羽与刘封、孟达等人关系异常紧张 , 导致封、达拥兵上庸 , 任凭关羽“连呼”而不理不睬 , 作壁上观 。总之 , 关羽在镇守荆州 , 攻打襄樊时 , 屡屡失误 , 且性格“刚而自矜” , “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 。故陈寿说他“以短取败 , 理数之常也” 。
关羽发动襄樊战役 , 虽然水淹七军 , 威震华夏 , 但最终却导致荆州失守 , 自身也为孙权所杀 。这其中有很多隐情至今令人费解 。襄樊战役前后 , 吴、魏使者往来不绝 , 密谋夹击关羽 , 可谓紧锣密鼓 , 配合默契 , 而刘备、诸葛亮对此却一无所闻 , 对关羽未作任何具体的军事、后勤与外交的部署和支援 。更使人困惑的是 , 当曹操亲统大军屯驻摩陂 , 并不断调遣于禁、庞德、徐晃率兵增援樊城 , 如此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 , 蜀汉政权居然作壁上观 , 丝毫没有采取任何对策 , 最后当关羽败走麦城 , 面临全军覆没之际 , 蜀中援军还是迟迟不至 。这就引起了后人的纷纷揣测 。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于《訄书·正葛》中提出了“(蜀)假手于吴人 , 以陨关羽之命”的观点 。章氏之观点虽是假设 , 但却不无道理 。比如前辈史学家田余庆先生亦持近似观点 。他在《秦汉魏晋史探微》中说:“《三国志》留下为贤者讳的史笔有不少 , 其著者如关羽败死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