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笄是指多少岁 弱冠是多少岁

热心网友4
谢谢你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有什么典故来历?
【及笄是指多少岁弱冠是多少岁】古代对于人们年龄的称谓有很多种,而且每一种称谓都有其来历和典故,说起来如数家珍,让人不得不叹服中华文化的博大和源远流长 。现代人们对此了解得太少了,以至于每当听到这些对年龄的传统称谓时,很多人都如同坠入云里雾里,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的这些年龄称谓 。汤饼之期和赤子、襁褓“汤饼之期”指的是刚刚出生三天的婴儿,在这一天,婴儿的父母会设宴招待亲友,在古时候也称作“汤饼宴”或者“汤饼会”,在现代的南方一些地区则称为“三朝酒”;赤子和襁褓都是指还没有满一岁的婴儿,这时候的孩子太小,平时都是光着身子用襁褓包着的,所以称为“赤子”、“襁褓” 。初度、牙牙、孩提初度是指刚满一周岁的孩子,后来初度也包含了“生日”的意思,比如50岁被称为50初度;牙牙则是“牙牙学语”的意思,也是指一岁的孩子,这个时候的孩子刚刚学会走路,已经开始学着说话了;孩提是两三岁的小孩子,这时候他们已经学会走路,并且逐渐学会说很多话了,只是这时候还比较天真,处在孩提时代 。总角、垂髫总角是指人从幼童成长到少年这段时期,大约在七八岁到十三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经常把头发扎成两个冲天小辫,一左一右,就像两只牛角一样,所以被称为总角;垂髫是说古时候的孩子还没有戴帽子,头发经常是下垂状态的,所以被称为“垂髫” 。豆蔻、束发豆蔻是一种在初夏时节开花的美好植物,那时还没有到盛夏,所以“豆蔻”在古代被用来形容女孩子13岁到16岁这段最美好的年龄,“豆蔻年华”这个词语就是这样来的;束发是指古代男孩子到了15岁的时候,就要把头发束扎好盘在头顶上,这算是到了一个年龄段,作为男孩子15岁以后就要学习技艺 。
30赞·122,119浏览2020-08-24
用古代称谓表示年龄?
403赞·5,417浏览2019-03-18
古代年龄称谓填年龄,垂髫――(),束发――(),弱冠――(),知命――(),耄耋――(),期颐()
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 。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 。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 。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知命:50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耄耋:八九十岁 。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 期颐:古时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 期颐:百岁之人 。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记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知,不惑;五十曰知天之命;六十曰耳顺之年;七十曰古来稀有;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百年曰期颐 。"
1赞·299浏览2016-02-20
古代年龄称谓:垂髫 束发 弱冠 而立 不惑 知命 花甲 古稀! 耄耋 期颐 都表示
垂髫:chuí tiáo 解释: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例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2.束发:shù fà 解释:成童的年龄,15至20岁 例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3.弱冠:ruò guān 解释:男子20岁称弱冠 。例句: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4.而立:ér lì 解释: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 。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 。例句:《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 。” 5.不惑:bù huò 解释: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例句:人以怒迁,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 。——宋·曾巩《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 6.知命:zhī mìng 解释:五十岁的代称 。例句:《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 7.花甲:huā jiǎ 解释:指60岁 。例句: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8.古稀:gǔ xī 解释:称人年七十 。例句:如何古希人,不识三伏苦 。9.耄耋:mào dié 解释:八九十岁 。例句: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10.期颐:qī yí 解释:指百岁之寿的老人 。例句:《聊斋志异·席方平》:“今送汝归,予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於愿足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