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霜霉病有什么症状?怎样防治?

大豆霜霉病是什么?
大豆霜霉病全国各大豆产区均有发生 。以东北、华北发生普遍,以黑龙江、吉林为害最严重 。由于霜霉病的为害,病叶早落,大豆产量和品质下降而减产 。播种病种因含油率降低,出苗率也下降 。症状叶片病斑黄绿色,圆形或不规则形 。在潮湿条件下,病叶背面生灰白色霉状物(即孢囊梗和孢子囊) 。受害豆荚内有灰色霉层 。病粒表面有块状灰白色霉层 。病原 (Naun.)Syd.,属藻菌亚门霜霉菌目的真菌 。孢囊梗单生或数根集生从气孔伸出,无色,呈树枝状 。主枝对称,基部稍大,顶端作3~4次2叉分枝,弯或微弯 。小枝呈直角或锐角,最末的小枝顶端尖锐,其上生1个孢子囊 。孢子囊椭圆形或倒卵形,少数球形,无色或略带淡黄色,单胞,多数无乳状突起 。卵孢子球形,黄褐色 。发病特点霜霉病以卵孢子在种子、病荚和病叶内越冬 。翌年成为初次浸染源 。卵孢子越冬后产生游动孢子侵染胚芽,进入生长点,后蔓延至真叶及腋芽形成系统感染 。以后病苗、病叶上长出大量孢子囊,随风、雨传播再侵入寄主,在寄主细胞间蔓延,再形成孢囊梗和孢子囊,从而进行多次侵染 。结荚后,病菌以菌丝侵入到荚内,种子上粘着卵孢子 。种子带菌率的高低,田间菌源多少关系到病害能否发生 。凡种子带菌率高,大豆连作田菌源多,则病害将发生重 。霜霉病发生、流行与发病时的温度、湿度和雨量有关 。孢子囊的形成需要叶面有露水,叶面结露时间10小时以上,孢子囊可大量形成 。因此,雨多、湿度大的年份病害发生重 。孢子囊形成适温为10~25℃,孢子形成要求温度较低,菌丝生长却要求高于孢子形成的温度 。7~8月东北、华北平均温度20~24℃,且昼夜温差大,正值雨季,有利病害流行 。凡7~8月份降雨少,干旱年份则发病轻 。品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 。因此,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会给病害流行创造条件 。防治方法(1)种植抗病品种 。九农9号、牧师1号、东农36号、合丰25号、黑农21号、吉林21号等 。(2)农业防治 。病害重病区实行2年以上轮作;大豆收获后进行深翻,清除田间病叶残体,减少菌源;增施磷、钾肥;增加中耕次数,促进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3)药剂防治 。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可用35%甲霜灵(瑞毒霉)、80%三乙磷酸铝(乙磷铝)、70%敌克松等,用量为种子重量0.1%~0.3%,也可用50%多菌灵和50%福美双按3∶2比例混合,以种子重量0.5%的量拌种 。

大豆霜霉病有什么症状?怎样防治?

文章插图
大豆霜霉病有什么症状?怎样防治?
大豆霜霉病主要表现在叶片和豆粒上 。当幼苗第一对真叶展开后,沿叶脉两侧出现退绿斑块,有时整个叶片子变淡黄色,天气潮湿时,叶背面密生灰白色霜霉层,即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 。成株期叶片表面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清晰的黄绿色病斑,后期病斑变褐色 。叶背病斑上也生灰白色至灰紫色霜霉层 。最后叶片干枯死亡 。豆荚表面无明显症状 。豆荚内豆粒表面附着一层白色菌丝层,其中含有大量的病菌卵孢子 。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 。
②种子处理 清除病粒,并用天达2116浸拌种专用型拌种,进行种子处理,
晾干后播种 。
③药剂防治 落花后用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3%多抗霉素
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克露600倍液喷雾 。以上药剂与天达2116大豆专用型600倍液混配,交替使用,效果更佳 。
大豆霜霉病有什么症状?怎样防治?
大豆霜霉病主要表现在叶片和豆粒上 。当幼苗第一对真叶展开后,沿叶脉两侧出现退绿斑块,有时整个叶片子变淡黄色,天气潮湿时,叶背面密生灰白色霜霉层,即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 。成株期叶片表面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清晰的黄绿色病斑,后期病斑变褐色 。叶背病斑上也生灰白色至灰紫色霜霉层 。最后叶片干枯死亡 。豆荚表面无明显症状 。豆荚内豆粒表面附着一层白色菌丝层,其中含有大量的病菌卵孢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