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蔡书院和宋朝谢良佐有什么关系?

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唐中叶到清末,历代名贤杰士以书院为桥梁,传道济世、兼容并蓄、传播思想、自由讲学,经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教授方法、管理制度等教育模式,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 。1901年清政府下诏“变法”实行“新政”之后,书院或改制成学堂、或被废止 。这个曾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辉煌与骄傲的名字逐渐淹没于历史尘埃之中 。但是,书院历经千年而蕴积的教育、思想光环并没有随之终结而影响至今 。上蔡书院虽非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但在中国古代教育史,特别是河南古代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

上蔡书院发展历史
相传,人类始祖伏羲画卦于蔡河之滨,遂名其地为蔡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蔡,由此建立了古蔡国 。上蔡是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齐鲁文化、秦文化的交汇、融合、碰撞之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蔡文化,孕育了一代代圣贤名流、英雄豪杰 。孔门七十二贤,蔡占其六 。程门四子,蔡有一士 。被后世尊为“小篆鼻祖”的秦丞相李斯,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为统一文字作出了重要贡献 。号称“通明相”的西汉丞相、高陵侯翟方进,南宋宰相朱胜非,西汉著名文士桓宽,明代廉吏李逊学、刘光国,清代循吏张沐,书法家程元章等都是上蔡人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上蔡书院,正是位于这方文化厚土 。据《上蔡县志》记载,上蔡书院原为谢良佐读书处 。南宋建为谢显道祠 。宋、元即其地建书院 。后毁于兵 。明正统五年(1440)知县贺威重建为祠 。明成化十年(1476)提学佥事吴伯通重修,十五年知府钱铖置田30亩以供祀事 。弘治十一年(1498)知府张子麟增建讲堂书屋,延师授徒,名显道书院 。吕柟撰有《上蔡谢显道书院记》 。嘉靖三十六年(1557)知县纪经纶增建书舍,额曰“景哲”,聚士读书 。万历四十五年(1617)知县郎兆玉修祠,于堂西隅隙地创建精舍10楹,复元代书院旧制,集徒授业 。明末毁 。清顺治十年(1653)知县赵昌期重建祠堂三间 。康熙五年(1666)知县周源修二门三间 。十年学宪庄朝生捐银十两,刻石记于祠 。二十七年知县杨庭望改建于西门内路北,二十八年落成 。建有讲堂、教养堂、敬业堂、书屋、斋舍、射圃、庖厨仓库,共63间,大门之上高书“上蔡书院”,为河南巡抚闫兴邦亲笔所题 。延贡生舒逢吉为经师,又捐置学田以供廪饩 。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为县立师范传习所 。
据说,上蔡书院建成之后,引起了当朝皇帝康熙的圣顾,一次南巡的路上,在河南巡抚闫兴邦的陪同下,来到上蔡书院 。经过对上蔡书院的观览和聆听,对上蔡书院的建筑、设计、讲经效果都大为赞赏 。为表彰上蔡书院对于传承理学、培养人才的贡献,康熙帝遂提笔御书“学达性天”四字,制成匾额悬挂于上蔡书院讲堂之上 。特别是清初著名理学家、方志学家,世称“上蔡夫子”张沐主讲上蔡书院之后,他理学高深、讲贯经籍、治学严谨、育才有方,得到推崇,上蔡书院一时传扬中州,弟子甚众 。据《上蔡县志》记载,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上蔡书院建成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上蔡书院培养诸生数千人,先后考中进士7人,文举34人,武举22人,贡生300多名 。其中不乏程元章、杨正修、杨植等人出仕,被国家重用 。
谢良佐与上蔡书院
提到上蔡书院,不得不提的是北宋著名理学家,上蔡学派创始人,后人称其为谢上蔡或上蔡先生的谢良佐 。谢良佐(1050~1103),字显道,理学大家,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及第,曾任河南渑池、湖北应城知县 。师从程颢、程颐,与游酢、杨时、吕大林同为“程门四子”,被推为“洛学之魁”,是理学向南方传播的主要人物 。著有《论语说》、《谢上蔡语录》,开“三教合一”先河,在中国古代理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朱熹为其门人,在谢良佐学说基础上另创“汉上学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