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 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 二 )


可以说在董仲舒之后,五常被世人更多认为是“父(愚)义、母(愚)慈、兄(愚)友、弟(愚)恭、子(愚)孝 。”的存在,可以说这是一种极其愚昧的观点,因为他们都忽略了孔孟原句中最基本的表达 。
所以三纲五常,与孔孟相互有所关联,但其扭曲的本质却与孔孟毫无瓜葛 。
三纲五常是由谁提出的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 。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 。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 。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 。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 。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 。
“五常之道”实际上是“三纲”的具体化 。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 。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
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
“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出的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 。
三纲、五常两词,出自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期的孔子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 。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董仲舒按照他的“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
三纲:
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 。
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 。
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 。
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 。
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 。
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
五常:

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  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

文章插图
爱之仁,正之义,君之礼,哲思智,情同信 。
三纲五常指的是谁提出
三纲五常是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 。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按照“贵阳而贱阴”的理论提出的一种道德原则和规范,要求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伦理与政治制度 。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在董仲舒时期,他将儒家思想和社会现实相结合,并吸收其他学派的理论,最终创建了儒学为核心的大一统学说 。儒家哲学发展到董仲舒时期,儒家正式成为官方正统学说 。
三纲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者,仁、义、礼、智、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