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小麦 普通小麦AABBDD为什么六倍体

普通小麦 普通小麦AABBDD为什么六倍体

基本信息中文学名:普通小麦拼音:pǔ tōng xiǎo mài 拉丁学名:Triticum aestivum L.别称:麸麦、浮麦、浮小麦、空空麦、麦子软粒、麦 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亚目:科:禾本科亚科:早熟禾亚科族:小麦族属:小麦属形态特征
普通小麦秆直立,丛生 , 具6-7节,高60-100厘米,径5-7毫米 。叶鞘松弛包茎 , 下部者长于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膜质,长约1毫米;叶片长披针形 。穗状花序直立,长5-10厘米(芒除外),宽1-1.5厘米;小穗含3-9小花,上部者不发育;颖卵圆形 , 长6-8毫米 , 主脉于背面上部具脊,于顶端延伸为长约1毫米的齿 , 侧脉的背脊及顶齿均不明显;外稃长圆状披针形,长8-10毫米,顶端具芒或无芒;内稃与外稃几等长 。生长习性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几乎全作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 。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麦的地区,中国是世界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 。药用价值
小麦中药味甘,性凉 。小麦:养心安神,除烦 。浮小麦:益气,除热 , 止汗 。治心神不宁,失眠,妇女脏躁,烦躁不安,精神抑郁 , 悲伤欲哭 。浮小麦:治自汗 , 盗汗,骨蒸劳热 。相关传说
小麦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对其野生祖先进行驯化的产物,栽培历史已有1万年以上 。中亚的广大地区,曾在史前原始社会居民点上发掘出许多残留的实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麦小穗、籽粒,炭化麦粒、麦穗和麦粒在硬泥上的印痕 。其后,从西亚、近东一带传入欧洲和非洲 , 并东向印度、阿富汗、中国传播 。早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在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叙利亚、以色列就已广泛 栽培小麦;公元前6000年在巴基斯坦,公元前6000-前5000年在欧洲的希腊和西班牙,公元前5000-前4000年在前苏联的外高加索和土库曼,公元前4000年在非洲的埃及 , 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公元前2000年在中国,都已先后种植小麦 。中国的小麦是由黄河中游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 , 并传入朝鲜、日本 。公元15世纪至17世纪间,欧洲殖民者将小麦传播至南、北美洲;18世纪 , 小麦传播到大洋洲 。


小麦起源于亚洲西部 。西亚和西南亚一带至今还广泛分布有野生一粒小麦、野生二粒小麦及普通小麦粗山羊草 。从小亚细亚到伊朗的中东地区,特别是伊朗西南部、伊拉克西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地区,是栽培一粒小麦和提莫菲维小麦最早被驯化之地 。以色列西北部、叙利亚西南部和黎巴嫩东南部是野生二粒小麦的分布中心和栽培二粒小麦的起源地 。普通小麦的出现晚于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 , 一般认为约在8000年前,起源于里海的西南部 。
据考证,历史上某一时期,当伊朗西部某地栽培二粒小麦被带到粗山羊草分布地区后,发生了自然杂交 , 其杂种经染色体自然加倍后产生了普通小麦 。其演化的过程 , 按传统的观点是:具AA染色体组的野生一粒小麦与具BB染色体组的拟斯卑尔脱山羊草自然杂交 , 产生了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组AABB);野生二粒小麦驯化为栽培二粒小麦 , 再与具DD染色体组的粗山羊草自然杂交 , 才产生了普通小麦(染色体组AABBDD) 。
在中国继云南小麦亚种发现之后,在西藏高原又发现有麦穗自行断节的普通小麦原始类型(称西藏半野生小麦);在伊犁河谷有大片的粗山羊草(中国通称节节麦)原生群落,而黄河中游麦田早就有混生节节麦,这些事实对研究中国小麦的起源、演化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1955年在安徽省毫县钓鱼台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炭化小麦种子;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告麦”记载,说明公元前1238-前1180年小麦已是河南海上北部的主要栽培作物 。《诗经·周颂·清庙思文》:“贻我来牟”,亦作“麳麰” 。三国魏张揖(3世纪)《广雅》有:“大麦,麰也;泪科,麳也”的记载 。以后的古代文献中,将小麦简称为麦 , 其他麦类则于“麦”前冠以“大”、“穬”等字,以与小麦相区别 。根据《诗经》中提及的“麦”所代表的地区,说明公元前6世纪 , 黄河中下游已普遍栽培小麦 。据以后史书记载,长江以南地区约有公元1世纪,西南部地区约在公元9世纪都已经种植小麦 。到明代《天工开物》(1637年)记载,小麦已经遍及全国 , 在粮食生产上占有重要地位 。201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镐京遗址持续进行考古发掘,在一个西周中期用于填埋垃圾的灰坑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批碳化的小麦颗粒,虽然距今有2800多年,但小麦颗粒形状依旧保存完好 。说明至少在西周中期,小麦已经在国都镐京周围开始规模化种植,这个发现对“我国北方小麦开始广泛种植是在汉代”的传统观点提出挑战 。普通小麦图片


【普通小麦 普通小麦AABBDD为什么六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