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的疑团:土木堡之变的结果是很令人惊异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件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明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 。
网络配图
上面的是传统史书上的答案,其实是忽略了一些细节 。其实是瓦剌为了多领赏物,瓦剌使者冒称有贡使3000人 。掌管朝廷大权的宦官王振发现也先谎报人数,让礼部按实际人数给与赏赐,并削减了赏金和马价 。其实这个按照道理来讲,王振这么做是可以说的通的 。毕竟是瓦剌谎报人数在先,而且原来所订的赏金和马价要高于其实际价值 。而由于王振这个人对待外族一向强硬,早就对于这种贡使贸易有所不满,这一次也是趁机发作而已 。但是也先虽然心里面有怨气,但是并没有这个时候攻打明朝,毕竟是自己不站在道理的一方 。
瓦剌找的第二个借口就是求婚事件 。详细的过程是这个样子的:也先名为进贡,实为侦察 。经常贿赂翻译,探听明廷的虚实 。也先还曾提出过与明廷皇室通婚的要求,翻译人员私下擅自答应,而朝廷却不知道这回事 。
这是土木堡之变的第一个疑点 。朝廷中的翻译人员怎么敢擅自代替朝廷答应这种大事?那是在封建王朝,这种事情是要抄家灭族掉脑袋的 。就是放在现在,引起国际纠纷也是了不得的大事情,小小的翻译如何有这个胆子?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后面又是何人指使?是郕王?是王振?我们不得而知 。
网络配图
第二个疑点就是战争初期的双方态势,当时宣府和大同都是明朝的军事重镇,据记载大同的兵马就有四五万人马,八个卫的兵马,在瓦剌进攻之前,后来又陆续派遣朝中要员到那里整顿军备,而且大同宣府的兵马在全国来说也是精锐中的精锐,为何刚开战就不断的损兵折将外加失地?我们只是知道大同的镇守太监郭敬在与瓦剌开战之前还与瓦剌做着走私军火的生意,英宗的贴身小太监喜宁是女真人,在英宗被俘后引导着瓦剌的兵马进攻大明 。这其中又有着多少我们不知道的玄机?
第三个疑点,就是王振的态度 。王振对待瓦剌自始至终的态度就是两个字:强硬 。所以有人就猜测,这场战争是王振故意纵容才发生的 。有人分析说:主动出兵受朝臣制约,自己没法参与,皇帝也未必情愿,对方来攻就求之不得了 。在权力欲满足之后,王振还想再享受一下军事成就感带来的高潮 。我感觉这样的分析未免有些儿戏了,谁都知道草原民族不好对付,难道王振不知道么?王振是一个既得利益者,他不必在谋求什么功劳,只要维持现状就可以保持权位了 。为什么还非要冒险和瓦剌打一仗呢?万一输了呢,岂不是降低了自己的声望,把小辫子送到了朝臣的手里 。当然,有可能王振真的是理想化的一个人,要征服漠北,大展天威 。
第四个疑点,是朝臣的态度 。朝臣在初期纷纷阻止英宗皇帝,这个无可厚非,大家都可以理解 。但是在英宗出征以后,后勤补给竟然满足不了军队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英宗皇帝出征的时候,他就没有想过后勤的问题,毕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就是连八岁的小孩子都知道,难道一个一国之君会不懂得这个道理?如果后勤补给不上的话,那英宗为何会出兵,大臣就没有在这方面劝告皇帝?如果后勤能够保证得上的话,那么后期为什么朝廷的军队人无粮,马无草?是不是有人在背后捣鬼 。
网络配图
第五个疑点,军队的战斗力 。在战争初期,不断地损兵折将失地,英宗率领的军队记载是50万人,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历来是有号称的说法,那么实际上二三十万的人总是有的 。而瓦剌呢,也先的主力部队才只有两万八千人,虽然是骑兵,但是差距也是太大了 。明朝的军队就没有打过一场胜仗,这个是为了什么?
- 白龙马的故事:新婚之夜遇情变
- 商鞅变法像魔术:19年就让秦国成为战国第一强国
- 揭秘:司马迁经历过什么变故变成太监的
- 汉字演变过程七个阶段 汉字演变
- 绿豆芽长大了她的牙儿上端变成了深紫色这是为什么呢?
- 麻糍硬了怎么加热才变软
- 每天吃一个苹果坚持1年会有什么变化
- 黄色加什么颜色变黑色
- 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主题班会 九一八事变纪念日
- 十大变态游戏排行榜,曝光十大变态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