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凤阳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

凤阳花鼓起源于明朝初年,当年,洪武初年,朱元璋刚刚统一天下,不知该在哪里定都,而且他本人有浓厚的思想情绪,当时拟定他的家乡凤阳为“中都”,凤阳鼓楼就是那个时候修建中都留下来的,可是凤阳自古贫穷,没有基础,所以朱元璋就想移民来带动家乡凤阳的经济发展,移民分为四种人:
1. 工匠,此乃第一批移民,因为首先要修建中都,其次要修建大量民居,所以这种技术移民是必不可少的
2.士兵,一般都是给朱元璋当兵的,有天令无法抗拒 。前两种移民大都很无奈,都是谈不上怨恨.
3.江淮一带的富人,在元朝末年,江浙一带主要是由一个叫张士诚的人所占据的,张士诚是私盐贩子出生,为人很讲义气,对当地很有威望,受人民拥戴 。后来朱元璋每次攻打江浙地区都受不到当地人民拥护,很是气恼,后来张士诚兵败,朱元璋为了惩罚这些富户,就把他们移民到凤阳的偏远地区(ps:当时朱元璋为了光大祖籍,把凤阳设为二十四个县,相当于一个省,而且设有巡抚),这些人非常怨恨朱元璋 。而且朱元璋下令这些人不得回家,可是富人大多思念家乡,所以想了一个方法,富人扮成乞丐,在冬天回到家乡,大多是为了祭祖等行为,等到春天再回去凤阳种地 。(ps:当时出远路要有路条-相当于介绍信,如果没有,就会被当地的官府抓住,所以很多人出去讨饭,但是不得不回来,所以那时一到冬天(农闲)就会有乞丐成群的奇异景象)
4.罪犯,为了弥补劳力的不足,所以让罪犯到凤阳来弥补劳力,但是这些都是社会不稳定因素 。
这么一大帮人到了凤阳,可是凤阳自古土地贫瘠,所以这么多人到了凤阳反而什么干不了,而且后来朱元璋决定建都应天(南京),中都反而停止了修建,于是很多人家道中落,沦为乞丐.
这是一种普遍的认为凤阳乞丐形成的一种解释,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朱元璋登基时,很多凤阳老乡前去祝贺,席间大家都很开心,朱元璋就说了:等你们回去的时候,什么活也别干了,你们以后就唱着过日子吧 。”,很多人一听,好日子啊,结果回家就把东西全挥霍完了(真是群实诚孩子),结果朱元璋愣是没动静,所以很多人家道中落,沦为了乞丐 。不过他们倒也真是唱着过日子了,不过是拿着花鼓到处行乞了,这也是叫花子的形成 。
————————————————
以上为凤阳乞丐的形成原因,接着咱们就说那凤阳花鼓了 。
从本文章结尾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凤阳花鼓的鼓条形似筷子,鼓形似碗状,其实就是当年凤阳乞丐们行乞的工具逐渐演变过来的,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凤阳花鼓是清朝时才逐渐形成的,我们可以从歌词里看出来这一点“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麦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惟有我家没得卖,肩背锣鼓走街坊 。”我们不难认为明朝人是不敢唱这些词的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凤阳花鼓的鼓条形似筷子,鼓形似碗状,其实就是当年凤阳乞丐们行乞的工具逐渐演变过来的,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凤阳花鼓是清朝时才逐渐形成的,我们可以从歌词里看出来这一点“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麦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惟有我家没得卖,肩背锣鼓走街坊 。”我们不难认为明朝人是不敢唱这些词的 。
不过凤阳花鼓确实是在明朝就有的,当时有个对于我们现在的凤阳花鼓来说改了调换了词的曲儿,叫秧歌行,词是这样的‘‘凤阳妇女唱秧歌,年年正月渡黄河,背面吹雪沙扑面,咚咚腰鼓自婆婆,南来北往如飞燕,如此艰辛实可怜 。”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当时的乞丐们吃尽了苦,受尽了累,但是依然不敢骂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