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选才用人的七大特点:破除了门阀的限制( 二 )


这也符合七条标准 。或谓诸葛亮排斥益州人物,上引却都是益州人物 。〈杨洪传〉明言“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说诸葛亮排斥西土人物的,对此话似未深思 。诸葛亮用人只是凭七条标准,别无其他标准 。
诸葛亮用这种理强的办法,在政治确实收到了由乱到治的效果,蜀中号称“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 。”﹝〈诸葛亮传〉臣寿等言﹞
再谈理弱 。在诸葛亮看来,不先理强,就不能使“强不侵弱”,“理强则弱伸”,只有先理强,才能收到理弱的效果 。诸葛亮是怎样理弱的呢?他抓住了“为政以安民为本” 。《蜀志治人〉﹞这是诸葛亮“理弱”的方针 。
诸葛亮使张裔“为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具”﹝〈张裔传〉﹞,发征丁一千二百人主护都江堰,是与理弱相配合的措施 。诸葛亮的“先理强,后理弱”的方针政策,改善了蜀国的政治 。蜀中经济的发展因此较快 。〈诸葛亮传〉注引〈袁子〉,说诸葛亮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畜积饶 。”;蜀末号称“男女布野,农谷栖亩”﹝〈蒋琬传〉 。〈后主传〉也有“百姓布野,余粮栖亩”之言﹞ 。这改变了“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宥?供z〈诸葛亮集文集〉卷二〈教〉﹞的面貌 。
诸葛亮自己说得好:“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此任长之术也 。”﹝同书卷二〈论诸子〉﹞所谓“任长”,表明他吸收了各家所长,形成了他自己的一套治国之道 。而他这套治国之道,集中地表现在他的治实精神与用人标准上 。唯其如此,所以陈寿等人说诸葛亮死后,“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诸葛亮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