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皇帝"伙食"看古代贪腐:鸡蛋30两银子一枚( 二 )


桌子一拍震慑“蛀虫”
有一次,咸丰皇帝书房的门坏了,后勤部门的意见是换个新的,皇帝说修理一下就行了 。门修好了,报销单据上写着白银5000两 。咸丰帝大为震怒,桌子一拍:“你们当我是傻子!”立即下令组成专案组,要求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
讯问了好几圈,结果出来了:具体办事的干部是新来的,业务不太熟,加上第一次给皇上办事,心情非常紧张,错把50两填成了5000两 。既然领导还有点儿专业知识,后勤部门着实小心谨慎了一阵子,但领导也不能事事都查,时间一长,依然如故 。
光绪与慈禧关系微妙,趁老佛爷60大寿之机,光绪定做了手镯作为生日礼物,表表忠心 。内务府的庆宽是经手人,报销了40000两白银 。光绪责问:“怎么这么贵?”庆宽笑笑:“太后看过了,说很喜欢呢 。”光绪很不快,暗下决心要除掉这个蛀虫 。
恰好此时,庆宽通过私下运作,包揽了慈禧寿辰庆典的政府采购工作,他的同事们眼红了,集体向皇上举报他的斑斑劣迹 。光绪则顺势撤销了庆宽的一切职务,责令其提前退休 。
揣着明白装糊涂
慈禧太后当政那些年,是大清历史上腐败分子过得最“舒服”的时期 。这是因为慈禧自己就十分贪财,而纳贿收礼少不了帮手,鼓励报花账就成了她购买忠心的妙招,事情更一发不可收拾了 。
有一天,后勤部门出去采购了100个皮箱,每个箱子报销60两银子 。军机大臣阎敬铭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还主管过财政部门,知道这里面猫腻不小,便悄悄告诉慈禧:“现在市场上的皮箱,每个不会超过六两银子,内务府明显是报花账、骗领导,不认真查处不得了 。”
网络配图
慈禧连连摇头说:“你别听人嚼舌根子,哪能这么便宜 。”阎敬铭以为领导不了解行情,说我们家前天刚买了一个,还是名牌呢,也就几两银子,而且,集中采购的价格更低!慈禧这下不高兴了:“那好吧,给你半个月时间,你帮我买100个便宜箱子,办不到你负责 。”
第二天,阎敬铭兴冲冲地带着钱上街,不料所有箱包店都不开门 。好不容易敲开了一家店,老板压低嗓子说:“昨天宫里来人了,通知箱包店一律停业整顿半个月,如有违反,以后就不能开店了 。”
阎敬铭心想少跟我来这一套,我就不信正不压邪!奋笔疾书一封信,派人送给天津道台,请他赶紧代购100个皮箱送来 。
半个月过去了,天津那边消息全无,就连送信的也不见踪影,急得阎敬铭想撞墙 。几年后他才知道,当时有人硬塞给送信的1000两银子,让他滚得越远越好,不然小命不保 。气得阎敬铭破口大骂:“洪洞县里没好人!”
内务府的干部天生都是坏蛋吗?不是坏蛋就不能到内务府工作吗?不是!他们都是经过层层把关选拔进来的,如果政治不可靠、品德有瑕疵、业务不精通,根本没有机会来为皇帝管理家务和财务 。可是在清代,内务府却是最臭名昭著的部门,是腐败分子暖洋洋的温室,贪腐案件易发多发,许多干部成了明火执仗的劫匪,而且谁都拿它没辙 。同样一个人,怎么会由天使变成了野兽呢?
原因很简单,内务府一直缺乏刚性的制约制度,更不要说现代财务制度;加上在皇帝身边工作,各部门巴结还来不及,谁敢监督?内务府编制超过3000,指望皇帝一个人进行有效监督是不现实的;再说日久生情,猫和老鼠朝夕相伴,也会成为朋友 。
历史和现实反复启示我们,“坏人”是坏的制度惯出来的,“好人”是好的制度制约、引导出来的;与其寄希望于发现“好人”,不如多花功夫在建立健全制度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