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争霸有没有赢家:卧薪尝胆背后的历史( 三 )


最后的吴越
吴与越 , 最终融合到了一起 。伍子胥曾说:“我(吴)得其(越)地能处之 , 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 。”或许是因为吴、越本来就没有分别 。吴国都城苏州 , 古称“姑苏” , 亦是“江苏”之“苏”所本 。“姑苏”读作“姑胥”(音“沟洫”) , 千百年来 , 无人通解其意 。然参考吴越方言构词 , 前有“姑蔑”写作“大末” , “勾吴”写作“大吴” , 那麽“姑苏”在意译的时候 , 也应能写作“大苏”、“大胥” 。这个汉语中仅作记音的字符(xü) , 在今天的百越语中仍有使用 , 作地名的专有名词时 , 对应汉字一般写作“墟”或“圩” , 意为“集市”(今天两广地区说“赶集”仍谓“赶墟”) 。那麽“姑苏”一词很可能就是古越语中的“大墟” , 即大集镇、大市 , 引申为大城 , 也能和姑苏的实际地位相符 。可见吴越居民自古言语相通 。
“吴越争霸”没有赢家 。为了抵抗西来的楚国 , 吴国先后通过盟越、伐越的方式 , 将南部的越人纳入自己的阵营 。当吴国尚未解决楚国的威胁时 , 狭小的空间和有限的生产 , 已经无法维持雇用、羁縻崛起中的越国的费用了 。另一方面 , 越国地区持续增长的人口 , 也使得勾践急需北迁到相对开阔的长江下游平原 , 这让吴国倍感压力 。防不胜防的吴国不得不仓促北遁 , 不惜一切代价开挖邗沟、北伐齐国 , 南边向越国采取绥靖政策 。这明明是不得已之举 , 却被中原国家视为“称霸” , 对国祚不久的吴国倒是一种保留了几分尊严的反讽 。
许多年后 , 越国也将走上和吴国别无二致的道路 , 越国最后的终点迁到了齐国南鄙 , 连云港附近的琅琊 。追迫越国并尽占昔日吴越故地的 , 就是吴、越背后的楚国 , 只是那时的楚国也狼狈地将都城搬到了江淮下游的寿郢 。值得一提的是 , 吴、越的北进给齐鲁大地送去了春秋时最后一波人口迁移浪潮 , 既改变了姜氏齐国的命运 , 也为孔子的道德哲学提供了展现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