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争霸有没有赢家:卧薪尝胆背后的历史( 二 )


是谁教会“越女剑”
吴、越的命运交织在春秋最后的岁月里 , 既是吴、越的幸运 , 也是无奈 。实话说 , 一开始吴国稍强一些 , 毕竟吴国在楚国东进的头几十年里 , 还能独力抵抗西来之敌 。可吴地资源、人口不足的困境 , 让越国走上吴国的舞台——阖闾买刺客专诸杀吴王僚后 , 靠着与南部越国的联盟 , 最终数败楚国;同样的道理 , 当吴国要求越国频频出战时 , “越不从伐楚” , 并最终砍死阖闾的问题就出现了 。
楚国的威胁从未消失 , 哪怕是伍子胥鞭尸楚平王之后 。这是夫差无奈于越 , 哪怕“杀父之仇”也一样赦免勾践的第一个原因——和“西施”没有一毛钱关系 。第二个原因 , 在阖闾伐越前 , 越王允常曾经抗辩过“吴不信前日之盟 , 弃贡赐之国 , 而灭其交亲” , 可见越国曾与吴国结盟抗楚 , 彼此间还有“贡赐”关系:越人为吴出兵 , 吴国为越提供粮食 。文种去吴国要求“粟与财”不是勾践“卧薪尝胆”后的计策 , 而是吴、越结盟的基本前提 。从这里看 , 古人眼中的“贡赐”遮蔽了吴、越关系的本质 , 吴国表面赐予越国的“粟与财” , 实际上是购买越国武力援助的花费 。然而 , 随着越国愈发抵触出兵 , 购买的“价格”也水涨船高 , 最终使吴国无力承受——故事里的吴国把粟给了越国 , 自己只能忍饥挨饿 。
第三个原因 , 吴、越停战之后 , 勾践开始了“十年生聚” , 据说因此超过了吴国的实力 。但是越国的“十年”并不长于吴国的“十年” 。理论上 , 在人口基数不变的情况下 , 被吴围困的勾践是无法超过胜楚攻齐的夫差的 。其实是越国所处的地理位置 , 为其提供了伐吴的最终动力 。“勾践之地 , 南至于句无 , 北至于御儿 , 东至于鄞 , 西至于姑蔑” , 这是《越语》中对越国实际控制范围的描述 。不用说北面与吴接壤 , 三面被大海群山环抱 , 单表越国的西部“姑蔑”(秦代时设太末县 , 亦作大末) , 这是浙西腹地金华-衢州盆地 , 是浙西沟通江西的必经路口(衢州因沟通浙、皖、赣、闽而得名) 。换句话说 , 这里连着“干越人”生活过的鄱阳湖以东平原 , 不久之前干越在楚国的东进过程中 , 消失于赣东、皖南的群山 。《左传哀公十三年》提到 , 当越人伐吴的部队里 , 出现了来自衢州姑蔑人的旗帜后 , 吴国就再也没有抵挡住越国的攻势了 。而越国以南那位“越女剑”的传人和楚国的弩箭教师 , 更暗示了楚、越之间的深层联系——拥有剑戟、弓弩之术和人力资源的浙西(或更西部)人口 , 源源不断地加入到浙东越国的战阵 。
【吴越争霸有没有赢家:卧薪尝胆背后的历史】得到吴国的“粟与财”(为越国人口自然增长打下基础) , 获得从江西深入浙西“干越”的人员递补 , 这才是越国“十年生聚”的关键 。当越国愈强之际 , 吴国却因为失去外援而沦为强弩之末 。南有越 , 西有楚 , 东有海 , 吴国只剩一条向北突围的不归路 。吴国伐齐也好 , 开挖邗沟也罢 , 只是其对自身命运的认识 。夫差赐死伍子胥 , 只因伍员率先把儿子安顿到了齐国 。然而吴王也难逃宿命 , 所谓“黄池会盟” , 这表面上的“争霸” , 只是吴国北亡的前兆 , 因为吴国的确是倾巢而出 , 作最后一搏 。这也是为什麽夫差始终对勾践的蠢蠢欲动听之任之 , 只靠“贷粟”换取短暂的喘息时间 。十年不到 , 他们就真的亡于南方的越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