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
首先,关于作者王维,前面已介绍过了,这里从略 。
这首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所作,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诗题又名“赠别”,因为要谱曲,故起名“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 。
这里说说《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在唐时有三叠的唱法,就是把歌曲反复叠唱三遍 。至于到底怎么唱,历来就有争论 。
其次,解释部分词语: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是作者的朋友 。2.使安西,出使到安西去 。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3.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4.朝,早晨下的雨 。5.浥(yì),湿 。6.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
最后,欣赏这首诗 。
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所作,有乐人给它谱了曲,名为“阳关三叠” 。因为它写的是离情别绪,适合表达友情,所以人们在饯别的宴席上常常诵唱 。后来入乐府,成为当时久唱不衰的歌曲 。
一.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是写景,这两句诗的独特之处有3点:
1.只用14个字就写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的环境与氛围 。时间是初春的早晨,地点是渭城的客舍之中,环境与氛围是微雨润泽轻尘之际与柳色呈现新绿之时 。多好的季节,多好的地方,朋友元二却要到遥远而荒凉的边疆去 。
2.用了双关的艺术手法,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古代送别如果在有柳树的地方,往往会联想到“留”字:因为“柳”与“留”谐音 。所以,从古到今,诗词中出现了“柳”字,多与送别有关 。于是,“柳”渐渐成为离别的象征 。王维送别朋友,正好在柳树新绿之时,于是他不失时机地写出“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妙句,收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
3.运用反衬的手法,为后面所写作好铺垫,却无丝毫雕琢之嫌 。如果不看后面的诗句,读者看到这两句诗时,应是陶醉于诗中所写的初春美景之中,恐怕不会有什么伤感 。而这正是诗人匠心独用之所在 。其中之奥妙,只有读了最后两句,读者才能悟出这种高超的艺术造诣 。
二.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抒情,其奥妙之处至少也有3点:
1.前后照应而又另有意图 。诗中所写“阳关”就是指“安西”,诗中出现“阳关”这个词,不仅照应了题目,恐怕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告诉读者,朋友要去的是极其荒凉的边疆所在 。要知道,“阳关”是人们所熟悉的荒凉之地,而“安西”的情况就很少有人得知了 。请看,仅仅一个词的变化,就有如此不同的效果 。如果读者能联系“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那对于诗人在诗中用“阳关”而不用“安西”的艺术,就会有更深的领悟 。
2.用明呼告暗写景的手法表达诗人与朋友离别时心中的千言万语 。翻看唐宋诗词名篇,大多送别诗前面总是写景,接着往往是用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 。而王维的这首送别诗却别开生面,一是用“呼告”的手法直接与朋友说话,二是暗写饯别的席间情景 。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我们难道仅仅听到诗人在劝酒吗?难道不是同时看到席间的一切情景吗?不仅如此,我们还会听到他们缠绵不断的话语,看到他们频频举杯与离泪纵横那种依依不舍的氛围 。时间很长了,在宴席即将结束时,诗人不假思索地把他心中的千言万语用14个字倾吐出来 。这14个字如日出月落,如行云流水,自自然然,完全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 。
三.前两句与后两句用了反衬或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依依惜别的情怀 。
有人评论说:前两句“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 。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
笔者不敢苟同 。我认为诗的前两句写“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这样“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绝不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恰恰相反,是为了表达诗人对朋友元二的深厚情谊 。你看,这“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多么美好啊!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呀!这样的境界,不正是我们游目骋怀的广阔天地吗?可是,我的朋友却要离开这里,“西出阳关”,去那人烟稀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