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是如何被废的?

李承乾,唐太宗李世民嫡长子,母为文德皇后长孙氏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李世民对于嫡长子可谓寄予无限厚望 。公元618年,李承乾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寓意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 。李世民即位之后,立封李承乾为皇太子 。看似波澜不惊的立储,却也隐藏着些许危机 。翻看历史我们知道,自古以来,皇权跟储权有天然的矛盾冲突 。后来的历史果然应验了这一不成文的惯例,太子李承乾的一系列骚操作,最终让自己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一手好牌被彻底打烂 。
一、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太子却步步踩雷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在8岁时便被立为太子,史书对李承乾都是用“性聪敏”、“丰姿峻嶷、仁孝纯深”等词来形容,如果他能一直这么下去的话,稳坐大唐江山将变得毫无悬念 。
随着李承乾的年龄渐长,皇权与储权的矛盾就变得愈发明显,李承乾也开始作了,越来越叛逆 。由于自己腿部疾病,加上性格越来越怪戾,对师长不敬,与兄弟们不和,对父亲也阳奉阴违,甚至干出刺杀老师的出格事情 。可以说“不作不死”用在他身上再贴切不过了 。李世民虽然“搜访贤德,以辅储宫”,但似乎不起丝毫作用 。

历史上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是如何被废的?

文章插图
【历史上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是如何被废的?】虽然李世民对李承乾有所不满,但此时此刻的李世民仍然觉得,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不宜更换,否则将会带来祸患 。
李世民:“我识卿意,我儿虽患脚,犹是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
殊不知,李世民的不满情绪,早已被李承乾洞悉,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腥风血雨正在悄悄酝酿!李承乾不甘示弱,他急于登上大堡,可以说已经变得毫无顾忌了 。
二、忌惮“玄武门之变”,唐太宗不想让历史重演
此时此刻,风言风语早就传到太子李承乾党羽的耳朵里 。李承乾也不是吃素的,打算“逼宫”,把事情做个了断 。然而由于事情败露,逼宫失败,种种导致李承乾和李泰兄弟俩结怨越来越深 。如何是好,李世民一时手足无措 。
我们知道,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同胞李建成,而夺得太子的皇位,算起来李世民的做法,跟现在儿子们的行为颇为相似 。李世民也心有余悸,不想让历史重演,更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们交恶、内讧 。
然而,有些事情就如纸包火,前有李承乾的心急贪吃热豆腐,后有李泰党羽的瞎搅和,于是兄弟俩把整个后宫搞得乌烟瘴气 。堂堂一个太子,又岂能咽下这口恶气,李承乾开始安排刺杀李泰,但是刺杀失败,唐太宗大怒,终将他贬为为庶人,流放黔州 。
三、太子之位重新洗牌,李治终成最大赢家
李承乾被废,太子之位空缺,国不可一日无君,但太子之位空缺太久恐生事变 。
就在李世民欲立新太子而举棋不定的时候,他的一位重臣长孙无忌给他出了主意 。经过长孙无忌的提醒,李世民才想起来另外一位皇子更适合当太子——九皇子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 。李治与李承乾、李泰是同母同胞兄弟,属亲手足 。李世民为什么要选李治呢,因为李治宅心仁厚,聪颖好学,也不善斗狠,为人比较正直,也一直深得李世民的爱护,而且相对来说李治具有一代君王的气质和城府,最主要的是选择李治,也能缓和李承乾和李泰之间的矛盾 。
历史上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是如何被废的?

文章插图
李世民:“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就这样,父亲和皇子们在经历一番明争暗斗、血雨腥风中,把李治推上历史舞台 。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李治到最后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
由于大唐盛世的延续,自李治上台以来,虽然没有大的作为和丰功伟绩,但总的来说依然延续了大唐盛世的状况,可以说李治虽然无功可圈,但绝对是无过之人 。换言之,如果当初李世民选择李承乾或者是李泰来当皇帝,也许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或大动干戈、内战不断,又或是兄弟相残、宦官专权,这都不好说 。也许李世民到后来想想都后怕,也不禁为自己的“明智之举”而庆幸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