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一说怀州修武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

韩愈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文章插图
主要作品
韩愈的作品非常多,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门人李汉曾编其遗文为《韩愈集》40卷,今有《韩昌黎集》传世 。
《韩愈文集》的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 。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 。今人整理注释的韩集有《韩昌黎文集校注》《韩昌黎诗系年集释》《韩集校铨》等 。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启、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 。
《全唐诗》编其诗为10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2首 。
轶事典故
叩齿庵
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韩愈想这决非好人,心想着要敲掉他那长牙 。韩愈回到衙里,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一个和尚送来的 。韩愈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对长牙,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 。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韩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 。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识渊博的人 。韩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赔礼道歉 。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 。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
设水布
古时潮州韩江里的放排工,既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一会儿跳下江,一会儿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患上肚痛病和风湿病 。于是他们做工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 。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就告到官府 。官府交涉过后,放排工只好穿上衣服 。韩愈来到潮州,听闻这件事后,他跑到江边实地查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 。韩愈认为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容易得病 。在回衙后,他便让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肘,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 。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水布” 。据说,潮州人感念韩愈的恩德,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 。
性情中人
韩愈性格开朗豁达,与人交往,无论对方发迹或是潦倒,他始终态度不变 。年轻时同孟郊、张籍友善,二人声名地位还不高,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中赞扬推崇他们 。张籍终于得中进士,荣获官禄 。后来韩愈虽然身份显贵,每当办完公事的闲暇,便同他们一起谈话宴饮,论文赋诗,和过去一样 。而他对那些权豪势要,看作奴仆一般,瞪着眼睛不屑一顾 。韩愈很善于诱导勉励后进,留在家中做宾客对待的十分之六七,即使自己早餐也吃不上,仍和颜悦色毫不在意 。他总以振兴名声教化、弘扬仁义为己任 。帮助内外亲和朋友的孤女婚嫁的近十人 。
韩愈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文章插图
吏部开锁
韩愈曾任吏部侍郎,当时吏部的吏员中令史的权势最重,因为是吏部过去常关锁着,等待选补任命的官员不能到吏部来见面 。韩愈上任后,将关锁放开,任凭候选官员出入,他说:“人们之所以怕鬼,是因为见不到鬼;如果能够看得见,那么人们就不会怕鬼了 。”
鸢飞鱼跃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连州知州石炳璋从阳山拓韩愈真迹,将“鸢飞鱼跃”四字刻于燕喜亭右后侧的卧龙石上,后有何健的楷书题跋:“韩公大字世罕见之,乾隆壬寅,健秉铎阳山,得四字于土人家,为之勒石 。”韩愈“鸢飞鱼跃”石刻见于山东潍坊十笏园、广东潮州韩文公祠、广西贺州小西湖、肇庆七星岩等地,影响颇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