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水浒中的四大义军为何最后都难以做大?

与历朝历代的起义军不同 。在宋朝 , 盗贼更像是一种职业 , 而起义军普遍缺乏进取心 。
这是一个特殊的朝代 。在地域上与辽、金、西夏等国并列 , 并不断受到周边国家的侵略和骚扰 。在内政上推崇儒家思想 , 奉行以德治天下 。宋家天子 , 大多文采风流 , 而尤以宋徽宗为其中翘楚 , 书画更是卓尔成家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 , 连盗贼们似乎也变得斯文起来 。不知道 , 这是受了老子“盗亦有道”的深刻影响 , 还是受了儒家思想的潜移默化 , 所有起义队伍无论动静多么浩大 , 最终无一不是偃旗息鼓 , 或受招安 , 或当顺民 。
按说 , 宋朝的起义军应是不少 , 但没有一支义军能像以前或是以后的义军那样 , 开天辟地 , 开创未来 。大多数情况下 , 各路义军好像都是以盗寇的面目出现的 , 既师出无名 , 也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或许 , 他们只是把这种行为当做了一种特殊的职业 , 而不是远大的理想 。
方腊似乎不错 , 还在江南做起了皇帝 。但这个皇帝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有气魄 , 自始至终都占据在具有地利优势的老巢中 , 坐享安乐 , 再无扩大战果的想法 。所属大军除了看家护院之外 , 从来没有向北挪动过半步 。或许此人在想 , 不要把朝廷惹急了 , 在自己掌控的小天地里快活一天算一天吧 。人无远虑 , 必有近忧 。这样的日子虽说舒服自在 , 但终究不能长久 , 等朝廷大军一到 , 也就土崩瓦解了 。
宋江与此略有区别 , 虽数次打败朝廷 , 却从来都没想着要趁势夺取天下(在潜意识里 , 有时还比不上李逵) , 而只是把打败官军作为将来谈判的资本和砝码 。于是 , 一面杀气腾腾地攻城略地 , 又一面矮下身子乞求招安 , 上赶着要投靠朝廷 , 效忠皇帝 。这种心态和思路决定了 , 宋江及其团队的发展始终都是有限的 。
对此 , 很多人都不甚理解 , 骂他是投降派 , 是出卖兄弟的殉葬者 。实际上 , 这不能完全归罪于宋头领的卑躬屈膝、厚颜无耻 。在那样的大环境下 , 如果不接受招安 , 宋江及其团队也找不到一条光明的道路 。揭竿而起 , 啸聚山林 , 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 。宋江不做头领的时候 , 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一旦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 , 想法自然就不一样了 。最让宋江内心不安的 , 当然就是历史和社会的口诛笔伐了 , 这也是宋江最不能接受的 。
这是因为宋朝 , 儒家思想已经发展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 , 忠君报国的思想观念经过宋家王朝的不断拔高 , 已在老百姓的心中根深蒂固 , 什么“封妻荫子”、“光宗耀祖”之类的 , 都成为那个时代的烙印和追求 。这种观念 , 很自然的影响了整个时代 。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宋江 , 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单看在梁山水寨前竖起的那面大旗 , 就足以看出宋江对大宋朝廷的死心塌地 。先是要“替天行道” , 后来又把办公场所改为“忠义堂” , 言意之下就是 , 无论现在如何 , 最终还是要效忠朝廷的 。想法当然是不错 , 既能摆脱树大招风的拖累 , 也能为弟兄们找个好的归宿 , 可以说两全其美 。问题是皇帝老儿不这么想 , 也不会买你的帐 。你还“替天行道” , 老赵家的天还用你姓宋的替吗?不说别的 , 就看宋徽宗在“睿思殿”中屏风后面御书的四大寇首姓名 , 就足以见得宋徽宗对盗贼的痛恨与忧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