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清朝的八旗制度是如何从兴起走向衰弱的?

禁卫军制清朝定都北京以后,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戍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位驻守,称驻京八旗,俗称京旗 。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驻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驻防八旗 。驻京八旗负责皇宫和京师的安全,实即禁军 。清禁卫军制大类有二,即郎卫和兵卫 。郎卫即指御前近卫,专门负责皇帝及后妃等的警卫与服务,其内部又根据具体任务的不同,设置侍卫处、銮仪卫、善扑营等不同的机构 。侍卫处初选上三旗子弟中才武出众者分班入值,掌上三旗侍卫亲军之政令,供宿卫扈从之需 。銮仪卫亦系侍从武职,掌管帝、后车驾仪仗等机构 。宣统元年(1909)避溥仪名讳,改为銮舆卫 。善扑营,顺治初年曾设善射鹄、善强弓、善扑等侍卫,各有专管,统在三旗额内 。康熙八年为惩治鳌拜专横乱政,选侍卫中一部分年少有力者练习扑击之戏,鳌拜入见时,即令侍卫等掊而絷之,于是有善扑营之设 。该营专习掼交、射箭、赛马等技艺,供皇帝游玩宴乐时表演 。兵卫即指京师及宫禁的警卫,也根据不同的任务及防卫的需要,分设前锋、护军、步兵等不同的营制 。
八旗的驻防入关以前,已有八旗驻防之设 。清统治全国以后,分为畿辅驻防、满洲驻防和各直省驻防 。畿辅驻防为守卫京师附近地区,包括保定、张家口、热河、察哈尔及木兰围场等地 。各省驻防多为省会或重镇 。八旗驻地及兵额,视各代而有增损、裁并,但变化不是太大 。清末全国驻防共有817个佐领 。
八旗在全国各地驻防,一般不设都统 。在重要地区如盛京、吉林、黑龙江、江宁、杭州、福州、广州、荆州、西安、成都、绥远等处设将军 。凡设将军处下设副都统 。将军为该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但不理民政 。后热河、察哈尔由副都统升为都统后,即为该地区长官 。
八旗的旗务管理无论满洲、蒙古或汉军,均由固山额真管理 。顺治十七年,固山额真一律改称都统 。各旗均设都统一人,副都统二人 。雍正元年,设八旗都统衙门,由上述各旗都统二十四人及副都统四十八人组成,掌满洲、蒙古、汉军八旗之政令,稽其户口,经其教养,序其官爵,简其军赋 。凡八旗之方位,京师及各地之驻防,陵寝守卫,壮丁编审,选子弟充执事,选送秀女,以授地之法定八旗世业,奴仆管理,田租定额,房产购置,红白赏恤,选送俊秀入官学出具考试名册,会选旗营官员,功过劝惩,世职袭废,稽户丁,定兵额,选马甲等等,无不统一管理 。
八旗的兴衰八旗制度建立在“兵民合一”的基础上,入关前没有兵饷规定 。天聪四年皇太极说:“满洲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 。”当时,兴京(今辽宁新宾)内城居宗室勋戚,外城居宿卫亲兵万余 。此外远近十余万户,散处辽河东西,无事耕猎,有事征调,征调时所发行粮也很有限 。清统治全国以后,八旗兵饷的主要形式是坐粮,包括钱、粮两部分,从征时发给部分行粮 。八旗兵丁按其兵种可分为亲军、前锋、护军、领催、马甲、步兵、炮甲、养育兵、匠役等,其兵饷的数量亦有所差别,且时有增损 。
【解密:清朝的八旗制度是如何从兴起走向衰弱的?】清军入关,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为了安置八旗官兵和闲散人口的生活,从顺治元年底至康熙四年清政府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圈地运动(见图地令),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官兵三次共分得旗地二百三十三万五千四百七十七晌零九亩 。八旗兵丁的份地为五晌(一晌约六亩),终清没有大的变化 。兵丁份地大多数靠本人带同家属从事耕种,后迫于生计被典押出去 。清初规定旗民不交产,几经反复,直到光绪三十一年才最后取消禁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