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MBTI爆火:是科学测试还是星座进阶版?( 二 )


花上一笔钱测试后 , 是否能获得一个准确的自我判定结果呢?从许多人的反馈上看 , 其实未必 。
“简单的二分切割法 , 真正能覆盖复杂的人性吗?我表示疑问 。 ”
“测试结果与当下的状态有关 , 在不同阶段、不同状态下测试的结果都不太一样 , 导致我也说不好自己是什么人格类型 。 ”
“一些问题的设置有点含混 , 需要分情况讨论 。 ”
“在回答测试问题时 , 有时候会分不清是对理想中自己的要求 , 还是现实中自己的表现 。 不排除有人会刻意迎合外界的标准去作出选择 。 ”
【mbti|MBTI爆火:是科学测试还是星座进阶版?】……
随机让受访者测试后发表看法 , 就能发现自测MBTI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 大多数人在进行MBTI测试时 , 采用的是被测者自我报告的形式 , 但事实上 , 人格类型的评估不能简单地依赖问卷结果 。 有调查结果显示 , 没有测评师的参与仅使用MBTI问卷 , 结论的误差率高达30%;而在未经认证的测评师的误导下 , 结果更糟 。

“事实上 , MBTI的每一位测评师都必须经过系统的培训和严格的认证 , 确保在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两个方面都具备过硬的素质 , 有能力掌握整个评估过程 , 真正帮助人们发现自我 。 因此 , MBTI的使用必须严格遵守使用资格要求 , 严格执行规范的施测程序 , 通过全方位的评估确定个体的人格类型 , 并作出准确的解释 。 ”一位研究者说 。
这位研究者还提醒 , 尽管在理论上人格类型可以对行为表现作出某种解释 , 但是从行为表现出发推测人格类型 , 或者从人格类型出发推测行为表现的努力却不得不面对太多不确定因素 。 换句话说 , 就个体而言 , 外显的行为、态度与其人格类型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联 , 承认这种不确定性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态度 , 它告诉我们任何单一的逻辑都不足以确定一个人的人格类型或者根据人格类型推论行为表现 。
可以作为一个工具 , 却不能成为一种信条
既然MBTI并非完全可靠 , 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甘为拥趸?
其实 , 尽管MBTI套上了一层科学的外壳 , 但其本质仍与星座星盘等无异 。 对于星座星盘、MBTI等 , 斥为玄学的声音不绝于耳 , 可奉为圭臬的也大有人在 。 其实 , 这都是源于人的“认识你自己”的内需驱动 。 现实生活中 , 在层层的壁障面前 , 人们往往陷入自我定位的迷茫 。 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无法显示出效力时 , 就希求依靠外界 , 最好是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得出自我认知的准确结果 。
MBTI当然可以作为认识自己的一种渠道 , 通过测试了解自己的思维和人格倾向 。 但过于迷信MBTI , 也会让人模糊掉人与人的差异性 , 一味趋同 , 将自己框定在先在的人格框架中 , 反倒阻碍了对自我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知 , 是一种无形的捆绑和束缚 。 而且 , 随着meme图、表情包的流行 , 以及与名人、角色的强行匹配等游戏 , 也会让MBTI人格类型沦为简单化的标签式印象 , 对普通人来说 , 更加深了对不同人格类型的刻板印象 。
另一种可能的误导则是 , 笃信MBTI并且按照它给予的定义去做人处事 , 当别人质疑时 , 理直气壮地回应“我生来就如此” , 这固然有利于坦诚地接受自己 , 与自我和解 , 但另一方面又把自己圈定在舒适圈中 , 是对自我反省、自我提升的变相逃避 , 进一步限制了自我追求和自我实现 。
在MBTI掀起的这股互联网新热潮中 , 社交功能被放大凸显出来 。 在自我栖身于舒适圈的同时 , 也倾向与同一人格类型的人抱团取暖 。 在知乎、豆瓣、小红书等平台上 , 同类群体齐聚 , 分享彼此的共性 , 借此建立身份认同 。 而且 , 越来越多的人会标榜自己的人格类型 , 并将其放进自我简介中 , 释放交友的信号 。 于是 , MBTI就进化成了交友、恋爱的重要凭据 , 借此可以快速实现趋同避异 , 亲密关系也容易锁定在同温层中 。